村民們癥狀消失的那天中午,被我爹救回來的半個人去世了,死的時候,眼睛瞪大很大,口鼻里滿是鮮血。
而我爹,則是在那天開始高燒不退,接連持續了半個月,雖然病好了,但卻是徹底癱在了炕上,直到死都沒有再下地走上一步路。”
聽到這里,王晨歉意開口道“不好意思,我不是有意提及您傷心事的。”
張伯擺了擺手“都過去了這么多年了,我早就釋然了。”
“您剛才說,之前還發生了類似的事情不是都已經封山不讓人們進去了嗎怎么還會出事呢”王晨又扯回了正題。
張伯笑道“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你先想一想,四十年前我們國內是怎樣的一個現狀”
王晨撓了撓頭,四十年前是1970年左右。
那個時候,國內的現狀應該是可以用百廢待興來形容的。
各行各業都才開始嶄露頭角,距離蓬勃發展的八十年代還有著很長一段距離。
當時一線城市里的人們生活都很貧據,那就更甭提是鄉村了。
王晨并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但也曾聽爺爺講過許多關于那個時代的事情。
那個時期的人們,都很窮。
窮到什么地步呢
一件衣服,可能兩三代人會挨著穿,爺爺穿完了,縫上補丁傳給爹,爹穿完了,再縫縫補補,可能又會給了兒子。
一家五六口人,蝸居在兩間很狹小的土房子里。
吃的是雜糧,而且還是吃不飽的那種,甭說是大魚大肉了,就是餃子,恐怕一年都未必能吃上兩次。
這么說可能比較籠統。
如果用現在比較突出的幾個現象來做比較,相信很多人都會一目了然。
比如,現在結婚,講究的是房子、車子外加幾萬到十幾萬甚至是幾十萬的彩禮。
而那個時期,七零年前,基本上是有一處能住人的房子就行,稍微條件好點的,置辦兩件新衣裳,衣裳不是直接買來穿的那種,而是買上布料,用縫紉機做出來的。
而七零年后,逐漸有了一些比較固定的物件,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說三大件。
這三大件南北方有些詫異,但大體形容的東西就是錄音機、電視機、自行車、縫紉機。
可以說,當時家里有個幾千塊,那都算得上是村里的大戶了。
結個婚,花幾百塊那都是無比奢侈的。
又比如,上學讀書這件事情,現在隨便上個幼兒園可能就得花費幾萬塊。
而當時,五年制的小學,攏共也花不了二百塊。最窮的時候,學費可能就幾塊甚至是幾毛,有時候實在拿不出錢,還能用幾顆土雞蛋去換一個寫字本。
可想而知,當時國內的條件該有多么的清苦貧窮。
想到這里,王晨唏噓道“最能詮釋那個時代的字眼,應該就是窮了吧”
張伯點頭道“是啊,那個時代太窮了,人們因為窮會時常挨餓,甚至會被窮逼瘋。
所以,你覺著,在那個時代,是所謂的禁忌重要呢,還是進山尋到一些食物填飽肚子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