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地方,能種田的土地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女陰人來說,她們雖然天生神力,但吃的也同樣比普通人更多,所以也更需要糧食。
“老嫗家有田四頃,可惜只有頃為上田,余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媼回答著風漪的疑問。
風漪聞言點點頭,難怪這家能養得起這么多人,四頃田,確實已經夠她養活大家子人了。
所謂的上田、中田、下田,在看過巫卷惡補了番之后,風漪還是知道的,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連年都能耕作,也能種植蘊藏著豐富能量,可以供圖騰戰士和巫食用的變異稻種。
只是由于這個時代的局限,科技還沒有被發展起來,哪怕她們懂可持續發展的道理,也不可能放著好好的上田不去種,因此這種肥沃的土地往往在經過幾年耕作之后,肥力就會逐漸枯竭,淪為上田或是下田。
而中田,則基本不能種植變異作物,或是只能稀疏的種植,般耕作兩年就得休耕年,否則土地中的肥力不夠,種下去的作物漲勢便不會太好,收益大不如前。
而下田,則是耕年休年,不過在肥料出現后,這種局面便稍微有了些改善,但也只是稍微,還并不能改變如今的這個局面。
但放著好好的耕地不種點東西,總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得勁,于是不知是誰在休耕時往田里種上了大豆,之后人們就發現了,在休耕時種植大豆不僅不會浪費地力,還能給土地增肥,因此在肥料沒有被發現之前,她們都是靠這種自然的力量慢慢恢復土地的肥力的。
這個過程,則被她們稱之為菑、畬、新,菑就是初耕的田地,畬則是草木灰堆肥的田地,簡單來說,就是個刀耕火種的過程。
剛被收割過的田,地里還有舊茬在,因此便被叫作菑,這個時候農民都不會管土地,任由里頭雜草重生,等到來年,這個田就會變成畬,意思就是肥力在蓄積中,人們會在這時用火將雜草燒掉,以此靠草木灰來堆肥,然后利用余溫種下種子,等降雨后種子就會發芽。
這個過程便是菑、畬、新,田地里的個小輪回,通常是下田中田會用,而上田則般選擇用大豆之類的方式來讓它的肥力維持更久。
不過在這個時代的人眼里,栗米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種田里都是異端,連小麥都受排斥,別的都是農副產品,根本不值錢。
原因也很簡單它們不好吃。
在很多工具都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廚師能掌握的技術是很少的,除了烤、烹、蒸、煮也沒別的做菜方式,沒有包子饅頭面食豆腐很多在這個時代都是沒有的,讓風漪度很想念曾經點都不喜歡吃的湯圓。
所以她們對小麥和大豆的食用方式就跟栗米樣,都是靠煮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東西,煮起來都會好吃的,特別是大豆,吃了之后還會放屁,在此時都是拿去喂牲畜的。
想到這里,風漪的腦子里不由冒出了石磨這個東西,她記得這玩意兒似乎并不難做,要是能做出來,那豆腐豆漿可能都會提前出現了,她將這件事記下,便接著做問道“不知老人家家里收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