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二是楊氏的壽辰,今年是老太太五十五歲整壽,劉翠花打算回去給她過一次,頭一天就收拾了東西,一家四口回了劉家屯。
在村子里來說,五十五算是大壽了,畢竟活到六十歲的人都少,七十八十那是想都不敢想。
這次回去帶著張秀才一起去的,老爺子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太好,一個人留在家里不放心。
天還沒亮,劉老漢就套了牛車載著幾個人朝劉家屯駛去。
車上裝了不少東西,有鎮上的熟食熏肉,鋪子里買的四盒禮點心,還有自家做的五香肉腸。春天天氣暖和,拿豬肉怕放不住招了蒼蠅,只挑好的地方切了一條豬后腿。
劉翠花前幾日在秦家布莊,花了三百多文扯了一塊棗紅色的祥云紋緞子錦布,給老太太做了件春天穿的薄褂子。
春天的鄉間小路顯得格外幽靜,到處都是嫩綠的顏色。劉老漢揪了兩朵路邊的野花給劉小丫,小丫臭美非的讓奶奶綁頭上。
牛車走了約一個時辰,天邊一輪紅日才緩緩升起。
張秀才悠閑的坐在牛車上看著路邊的景色心情舒暢。想起小時候跟爹娘走親戚也去過一次鄉下,一晃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忍不住賦詩一首“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1
奈何車上三個文盲,壓根聽不懂他嘴里的酸詩什么意思,張秀才長嘆一聲,頗有種對牛彈琴的無奈。
“算起來大郎府試應該考完了,也不知道這孩子考的怎么樣了”
劉老漢叼著煙袋“我覺得大郎一準能考上。就沒見過這么聰明的孩子,咱就說背書本,幺兒讀了一個月也背不下來,大郎讀兩遍就差不多了。”
劉翠花“可不是多虧當初讓他念書,不然這么好的天賦不是浪費了。”
張秀才捋著胡子道“大郎記憶確實不錯,但是越往后考,記憶就沒多大優勢了,讀書不是死記硬背,還要理解其中的含義,活學活用才能走的更遠。”
劉家老兩口茫然的看著他,聽不懂老秀才說的啥意思。
劉翠花擺擺手“管他呢,那舉人老爺也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大郎能考個秀才回來,我就心滿意足了”
快到晌午到了劉家屯,劉翠花他們來的突然,楊老太太跟著大福他們去地里干活還沒回來,家里只剩孫媳婦張氏帶著孩子在家看家。
見劉翠花他們來了,連忙背著孩子去地里喊人。
劉翠花抱著小丫下了牛車“這孩子還專門去跑一趟,我們也不是外人,自己收拾東西做口飯就行了。”
劉老漢把張秀才扶下車,幾個人進了屋。
不多一會,劉大福趕著牛車帶著兩個兒子,加老娘和媳婦從地里都回來。
還沒進門楊氏就喊了聲“翠花”
“哎”劉翠花忍不住笑,聽老太太這洪亮的嗓門,中氣十足,再活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
這會正是晌午,天氣熱了起來,楊氏圍著頭巾臉曬的黝黑。
劉翠花走出來“哎喲,大忙人可算回來了。”
楊氏笑罵她一句“老虔婆”兩人相扶著進了屋。
“我還以為你今年不能來了呢,誰成想竟早早就來了。”楊氏開心的拉著她的手,滿臉喜悅。
“幺兒和大郎不在,我跟樹秋也干不動了,殺兩頭豬就累的喘不過氣,索性出來躲兩天清閑。”
“就該如此,年紀大了少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