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氧化在金屬變成鐵銹時,我們就能看到它,氧從鐵中竊取電子,產生氧化鐵而不是鐵金屬。”徐茫認真地說道:“我和我的小組測量了撞擊白矮星的巖石中被氧化的鐵的量。”
“結果...”
“發現這些白矮星和地球、火星和太陽系其他地方的巖石在化學成分上相似,并且含有高得驚人的氧化鐵!”徐茫說道。
話落,
徐茫提供了另外一份數據模型圖。
這...
這簡直絕對是大新聞!
在場所有人都感到了震驚,或許在外人眼里徐茫的發現挺平常的,就是確定了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很常見,可對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來言,這絕對是震撼的。
但是...
光這幾張數據模型圖似乎還缺乏說服性。
緊接著,
徐茫丟出了一個概念——氧逸度。
對于氧逸度,在場絕大多數人對其并不感到陌生,氧逸度就是有效的氧分壓,氧分壓是指混合氣體總壓之下氧的分壓力,可以直接測定而來。
在場的很多人感到一絲迷茫,這和氧逸度有關聯嗎?
“或許...你們這其實沒什么...但是球粒隕石的硅酸鹽中大量的鐵與氧結合,表明太陽系巖石形成的最早階段氧逸度較高。”
“巖體形成過程中氧氣逸度的增加,原因是富含水或者巖石的宇宙塵埃。”徐茫說道:“之后研究了導致太陽系中巖石氧化的過程是否與其他行星系統的一樣。”
“而對象就是五顆白矮星。”
“結果...”
徐茫話音一落,便提供了第三份數據圖,從數據中明確表明,兩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處。
之后,
徐茫公布了一個重要的公式,氧逸度的換算公式,這個公式并不復雜,甚至簡單到令人發指的程度。
然而...在場所有人的反應卻有一點激動。
這,
絕對是革命性的發現!
謎團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清晰,距離真相越來越近了!
“老伙計...”
“你能不能告訴我,徐茫他的潛力到底在哪里?”希爾克看著臺上正在解釋如何運用氧逸度換算公式時,急忙轉頭看向了身邊的史密斯教授。
“不知道。”
“可能只有他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史密斯教授苦笑一下:“你覺得今年的諾貝爾獎會辦法給誰?”
“這還需要猜測嗎?”
“除了他之外,還有誰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希爾克教授嚴肅地說道:“我希望諾貝爾獎委會可以公平一點,舍棄固有的偏執,如果...這次諾貝爾物理獎不是徐茫獲得,我這輩子都不會關注他們了。”
史密斯教授點點頭,他也有這個想法。
與此同時,
NASA的丹尼教授面如死灰,當他慢慢弄明白徐茫這個發現后,這才知道NASA、JXAX和普林斯頓大學,聯合研究的課題是多么可笑。
先是利用引力微透鏡觀察天體,然后再計算氧逸度數值,基本上就能得出,這一顆行星是否屬于宜居星球,他的方法直接刷新了認知觀。
如此便捷高效,他究竟是怎么想到的?
“丹尼教授...”
“我們還公布成果嗎?”丹尼身邊的一位研究員小心翼翼地問道。
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