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境內州府大大小小多達數百個,我弄不清鎮州是什么地方或許也不算奇怪,不過對于那幽云十六州我卻是如雷貫耳,在郴州時也經常聽人提及的。
宋遼兩國關系一向不和,這一點我一直都有耳聞,而且我也知道在大宋建國初年甚至更早,遼軍便在北部邊關時常要戰、尋釁挑事了,至今也一直大有南下侵宋的意圖。契丹人久處沃野,擅長馬上作戰,他們最厲害的便是騎兵,我曾聽吳城邦說起過,契丹人的馬都是草原特產的健馬,適合平原作戰,在山嶺地帶作戰要大打折扣,而宋遼北部邊關四野正是崎嶇的山險,加上朝廷的禁軍精銳固守要塞,是以契丹人一直沒有大舉南下,在塞北邊關常常一擊便走,卻不戀戰,而北部邊境的局勢卻因此每況愈下。不過,這種局面并沒有僵持多久,太平天國四年以及雍熙三年,太宗皇帝為平定邊關,分別以十萬和二十萬大軍兩次出兵討伐,與契丹拉開了兩次大規模的交戰,而兩軍交戰的主戰場,便是在幽云十六州。不過可惜的是,聽說太宗兩次討伐卻都以失敗而告終,三十萬大軍出征塞北,歸者卻十之六七,被契丹人打了個全線潰散,不僅沒有平定邊關,反倒還折損了不少大將。
那兩次戰役可以說在中原是轟動上下,人人皆知的,事關中原安危,在坊間亦是被人們傳得沸沸揚揚,有人說朝廷兩次出征失利均是由于軍心不穩、朝廷腐敗所致,也有的說是朝廷對契丹輕敵引起,更有人說是因為兩次出征朝廷選擇的時機不對。總之,說什么的都有,只是時隔多年,對于那兩次出征朝廷也一直沒有詳細公布于眾,誰也說不好,我也只是聽說有那么兩次失利的出征罷了。但是有一點卻毋庸置疑,以大宋禁軍剽悍的實力,能兩度擊破之,遼國的實力可見一斑,至少不會遜色朝廷禁軍半點,在戰后曾一度引得人們恐慌,雖然朝廷極力彈壓,但幽云十六州那一帶的惡名卻已深入人心,時至今日依然常被人拿來說道。只是,不管那兩役究竟如何,幽云十六州仍隸屬契丹,天狼族遷至鎮州卻距離幽云十六州不足數十里地,那根本就是在契丹人的眼皮子底下,卻是個混亂之地。
腦子里電閃的想了這么多,那古也似看透了我的心思,道“正是。顧兄弟,鎮州便是在宋遼邊關,看來你也知道了,不是什么好地方。”
我皺起眉頭,好一會兒才道“自是知道的,往日太宗皇帝兩次出征便是去往幽云十六州,而且與契丹人在那一帶展開激烈的角逐,那里的邊關的確混亂異常。先生,你們怎么會遷到那里去了”
那古眼中閃過一絲陰霾,低聲道“我們也不想去那種地方,但這是朝廷安排的,我們也沒有辦法。”
我詫道“你們天狼族遷族之前不是已與朝廷商榷領地劃分一事了么怎么會沒有辦法”
那古道“商量是商量過了,一開始朝廷許諾我們的是在熙州,也就是岷州城北部的一個州府,不過,我們搬來之后才知道那熙州已再無可分的領地了。”
熙州我也知道,在岷州城北部七百余里,也是個邊關州府。我奇怪道“無領地可分這也不太可能的,熙州領土很小么”
那古道“不算小,比岷州的領土只多不少。”
“既然不小,又怎么會沒有領地可分出你天狼族不過兩百余眾,便是在熙州隨便開拓個山頭也是能住得下的,而且,即便那熙州真的沒有領土可劃分,你們大可在中原內陸再挑選一處,想來朝廷也不會不答應,總比去北部邊關來得好。”
那古嘆了口氣,道“你想的太簡單了,如果能在中原各州城隨便挑選領地的話,實在是再好不過了。顧兄弟,這是朝廷對我們西域部落提出的招安政策。”
我搖了搖頭,道“這和朝廷的招安政策有什么關系”
“朝廷對我們西域部落開出的招安政策一直很優越,唯獨一點對我們要求很嚴苛,那便是所分領土必為大宋西垂邊關城鎮,不得深入中原內地。”那古苦笑一聲,道“所以我們根本不可能在中土內地得到好的領地。”
我愕然道“你們與朝廷之間還有這么一條規定”
那古道“這是真的。從西域遷至大宋的所有部落都要遵守這一點,我們是這樣,彌羅族也將會是這樣。”
我實在好奇,追問道“可這又是為什么你們既然已歸順我們大宋,理應與我們一樣受到同等對待,為何還限制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