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院,掌銓選、差遣、磨勘低品武官,即差充內外任使,如監當、校尉、兵馬監押、巡檢、走馬承受公事等,是謂侵兵部之職。
三班院管事的官叫勾當三班院公事,一般由兩制以上升朝官文臣差充,然現今的三班院勾當雷開是武將差遣來管事的,武將掌職事在梁朝可是太稀奇了。
雷開此人想必有兩把刷子。
雷開的嫡長子雷如圭娶了臨猗王氏大宗庶三房的嫡女王妘為妻,雷家與臨猗王氏做了姻親,好處那可叫一個立竿見影。
雷如圭原在通進司當差,掌接受天下章奏、公案、文牘,按事歸類編目以進呈皇帝批閱,照理說這個官該是皇帝近臣,品階雖小但可時時見到皇帝,好處自是不言而喻。然今上習慣怪得很,愛用宦官,通進司差充了不少內侍,不是喬保保的親信就是喬保保的擁躉,小小文官哪里爭得過閹宦。
這不,雷家與王家的婚事定下來后,京中的大小官員對雷家的審視就變了個模樣,正好樞密院機速房有個空缺,在王準的暗示下,吏部流內銓將雷如圭差充了過去任干辦官。
樞密院機速房掌收發邊防軍機文書、間諜的派遣與管理、抓獲的敵國奸細與投奔梁朝的歸正人的審訊與處理,以及禁止走私貿易等等,比起通進司來,機速房干辦官可是大有前途的。
雷開很懂投桃報李,兒子得了這天大好處,他自然也是該方便的就方便,比如幽州原沈家軍的武將們,他想方設法還是將他們放在幽州不動。
以及在接收到石門蕃部知州事歸必元的舉薦文牒時,批復了一個“可”字,不動聲色地將此公案夾在中書門下吏房要下發的公案里一塊兒下發了。
若是有人問起來,他連用什么借口搪塞都已經想清楚了,不過他還是多慮了,朝中現在恐怕沒多少人有心力關注一個邊陲低品武臣的變動,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三皇子該不該領兵平亂”這件事上去了。
民亂四起,朝廷為此焦頭爛額,檄文和招安書幾番下發,三皇子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說要帶兵去襄州平亂,他可真是不怕把這事兒搞得更亂一些。
雷開就想不明白,三皇子好好的在京城里當他的錦繡皇子不好么,非要去平什么亂,他一天天腦袋里想得都是些什么啊
雷開的想法是朝中大部分人的想法。
梁朝對待民亂多是采用招安匪首的做法,即使派軍隊去鎮壓也是做做樣子威懾一番,少有真正打仗的,殺來殺去到頭來還不是殺的自己國中之人。
所以三皇子說要帶兵去鎮壓亂民,上至宰執下至小吏,都為之側目。
大概也就只有梁帝為此感到欣慰兒子長大了,懂得為父皇分憂了。
其實三皇子本人也對自己要帶兵去鎮壓亂民感到困惑自己什么時候說過這種話
卻在太子蕭珉跳出來激烈反對他平亂時,非常不爽的與蕭珉爭執起來,很是莫名其妙就把這事給背上了,承受了宰執們“三皇子太胡來”的譴責目光。
“區區亂民,有何可懼,父皇,有兒臣出馬,定然馬到功成,揚父皇威嚴。”蕭珩在朝堂上跟梁帝拍著胸脯保證。
梁帝滿意,連連贊“不愧是我兒,有志氣。那么”
“圣上”蔣鯤出言打斷梁帝的話,說“亂民也是國中百姓,我朝歷來都是招安,自相殘殺,實不可取。”
梁帝聽了蔣鯤的話,不怎么高興了。
因之前連日大雨耽誤春耕,說三皇子不得上天承認的傳言甚囂塵上,屢禁不止,梁帝在盯著天璣子煉丹之余抽空想了想該怎么幫心愛的兒子挽回聲譽,一直沒有好的辦法和契機。
沒想到他心愛的兒子聰明得很,自己找到了好機會,平定民亂,收歸民心,屆時民心所向,誰還敢說他的兒子不得上天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