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反叛,其原因可以說非常復雜,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活困難。
朱由檢性格也是有缺陷的,喜歡猜忌,且心胸不夠寬廣。對事情判斷也有錯的地方。因為就算是后來李自成惡勢力越來越大之時,攻破北京城門之前時,朱由檢還是高調的拒絕了李自成所提出的各種條件。
當楊肇基任甘州總兵時,王國任只是一個參將。因為關系處理的好,頗有能力,李自成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
到了崇禎二年的冬天,后金兵開始大舉南下,京師危機。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防守,其中也有甘肅邊兵李自成所在的部隊。
當軍隊!途經金縣后,兵士們開始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克扣不發。于是,在榆中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被殺,兵民發動了兵變。此事成為李自成以后做事的一個轉折點,李自成再也不甘心于平庸,于是乎帶著一顆純粹而又不平庸的心,拉開的弓,再也沒有回頭的箭。
李自成起事后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崇禎二年,此時正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袁崇煥作死被殺。崇禎三年,王佐掛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轉投奔張存孟人稱不沾泥,擔任了隊長一職,站到了歷史的舞臺上。
而在1630年這一年的2月9日,荷蘭人利用海盜內訌之機偷襲了廈門灣。
在16、17世紀,英國在各方面都遠不如第一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西班牙和“海上馬車夫”荷蘭。當時這兩個國家都在明朝的周邊活動,西班牙侵占了菲律賓和印尼一些地區,而荷蘭侵占了蘇曼答臘島和斯里蘭卡。并且都意圖占領中國的臺灣地區,控制整個遠東地區的水道。為此,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領了臺灣的南部和北部,展開了反復的爭奪。
當時的明朝已經山河日下,東北崛起的后金正在不斷進攻明朝的邊境城市,明軍一敗再敗。在國家內部由于長期的災荒和壓榨,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內憂外患之下,英氣勃發的崇禎皇帝開始焦頭爛額。此時中國東南海域的實際控制者是海盜出身的鄭芝龍,荷蘭要想壟斷中國周邊的海上貿易,徹底擠壓西班牙的勢力,就必須先敲掉實力強勁的“明朝水師”。
荷蘭認為明朝的水師實力不容小視,正面對抗即便取勝損失也會很大,所以決定偷襲。這一點與后來的中英鴉片戰爭非常的相似。
相同點都是起初都是試探性的。于是荷蘭艦隊偷襲了位于福建廈門的明朝水師基地,當時港內有40多艘明軍戰艦,但是明軍沒有任何的防備,被荷蘭艦隊偷襲成功。明軍戰艦被擊沉15艘,荷蘭軍隊還在廈門一帶登陸,搶奪附近百姓的財物和家中飼養的牛羊。
后來荷蘭甚至要求,明朝政府只能同荷蘭進行貿易,必須立刻斷絕同西班牙和荷蘭的往來。
荷蘭人有自己的海上優勢這是事實,但是他們太小看崇禎皇帝和鄭芝龍了。朱由檢非常注重大明朝的對外形象,按照他的性格是一點虧也不能吃,這一點和王振明非常的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