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一行字出自《道德經》,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
可實質上,聯系全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為反問句比較妥當。
若天地不仁,則天地更無道無德,天無道無德則萬物無生。所以天地不會視萬物為芻狗,因為萬事萬物在其眼中都是一樣的,平等的;而圣人也不會視百姓為芻狗,只會以百姓心為己心,所有人在其眼中并無差別。
這一段內容,元清微在這十多年里,早已不知讀過了多少遍,也有著自己的領悟。
在他看來,這一段話,于人而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本質上是虛無縹緲的天地大道,可以作為心靈一時的寄托,卻不能整天幻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其無私無情,
而人這一生所做的所有取舍和得失,其實都是個人意志的體現,變化的源頭在于自己本身。
就仿佛天地一般,自身亙古不變,而萬物自然卻在不停變化,仿佛一個巨大的風箱,萬物都生活在風箱之中,靜止不動便毫無變化,一旦動了起來便是變化無常,再無停歇之日。
生活在這個大風箱里,我們每個人卻要去適應時刻的變化,這便是作為人的生存之道。
而你若是想要以此作為根基,超脫天地,那莫過于是學習圣人之心,正所謂“圣人行天之道,至善如水,契道德,其所思所行至誠于道,無不道,無不仁”。
簡而言之,想契道,先有德,想有德,先修思;至善至誠,方能得道。
也正是元清微對于這段話的了解,以及對于《道德》真經的熟悉,他才更清楚,戰神殿內,這一段話中蘊含著同《道德》真經上一般無二的氣息。
元清微閉了閉眼睛,繼續向內看去,這戰神殿整體籠罩在一片柔和的青光之下,而光源則是位于殿頂中心,一塊圓形的物體,看上去大概有兩丈直徑,散發著柔和的青黃的光線,宛如一個小心的室內太陽,讓整個戰神殿,沐浴在光輝之下。
而以這光源為中心,殿頂又有一個直徑大約在二十丈左右的圓形圖畫,畫上有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圓點,其上也是鑲嵌著一枚枚寶珠,散發出柔和的光輝。
以元清微的見識,自然是看出了這是一幅巨大的星辰圖,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陣法,應當就是戰神殿內部的動能來源之一。
而在星圖下方,又有著四十九塊,兩丈見方的浮雕,這些浮雕,以中央大日為中心,左右兩邊個懸浮二十四塊,加上懸浮在大日下的浮雕,剛好是天衍四九之數。
元清微抬眼看了看,身前的浮雕,這浮雕做工帶著上古時期特有的粗狂,卻在許多地方又不失任何細節。
一眼望去,就是可以看到一個身穿奇怪甲胄、臉上覆蓋面具的天神。
祂胯坐一條以龍非龍的怪物身上,從九片裂開了的厚云由左上角穿飛而下,直撲向右下角一個血紅的大火球。
每一片厚云旁邊,由上而下寫著九重天、八重天,直至最低的一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