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依涅槃”乃是斷一切之煩惱而絕未來生死之因者,即今生之果報盡歸于寂滅,五色蘊身尚存的存在。
此等境界,在小乘佛法中,是即證得阿羅漢之人。在大乘佛法之中,則是變易生死,得佛之常身,成就菩薩法相之人。
因此,證有余依涅槃,便宛如仙道修士得證天仙位業一般,必然受到天數反噬。
而蜀山世界,因果網絡最是緊密,仙道修行不僅入道艱難,天仙之前還有四九重劫、千三大劫、轉入地仙也要每隔兩千一百九十年經歷三次重劫,并且是周期性循環,無休無止。
加上魔災人劫,蜀山仙道修行,可謂是重重磨難,沒道理佛門能夠落得個清凈。
據元清微所知,佛門雖然在避天劫上研究深入,但修行過程當中,所有人心劫數都是避不開來。
最典型的就是芬陀大師和天蒙禪師,這兩位修為通天徹地,就是因為放心不下弟子和師弟,以至于遲遲不能飛升。
其次就是涅槃劫數,此劫數源自于人心本性,又受到天地因果牽引,一旦爆發,必然引動域外天魔之力扭曲心神,讓人在不知不覺當中墮落。
此時,獨指禪師就是如此,原本按照他的禪定功夫,是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的。
五十二階修行之法,十信中不退心,號稱‘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十柱之中治地住,號稱“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十行之中無嗔恨行,號稱‘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此三者雖然有夸大之語,但也分別代表了佛法修為越高,對于自我心靈把控越發強大。
因此,對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近乎圓滿的獨指禪師來講,不要說是升起懷舊,惋惜之類的情緒,就是太大的情緒波動都不可能出現。
對于這種近乎于菩薩的存在,真正能夠影響他們心靈的也就只有當初所發出的大愿,或者根植于大愿當中的愿心。
這么一想,元清微突然發現菩薩五十二階的修行模式,其實有一點點的微妙。
他們發下宏愿是為了修行,但到了后期,他們的本心的維持幾乎要依靠當初的愿心,或許后續還有新的變化。但此時此刻,元清微推演的結果,獨指禪師這樣的存在,恐怕已經沒有正常人的思維模式了。
‘所以,所謂的有余依涅槃帶來的劫數,會不會就是過去逐漸消退的情緒,開始返回。哪怕這種返回的破解方法是什么?接受卻不受影響,類似于太上忘情的心境,還是斬斷不在理會,唯獨留下心中大愿,近乎太上斬情之法和自在天魔之法?’
元清微突然有一種感覺,他覺得自己若是能夠參透其中關鍵,或許就能夠將自身所學的所有佛法,斗徹底融入自身元始大道之中。
本著這樣的心態,元清微就是提出在對方涅槃期間,為其護法。
被點破心態的獨指禪師也是迅速把握住問題所在,默默運轉禪功,維持定境,此法雖然失去無為法之妙,落入有為法的范疇。卻也因為有法可依,而能夠時時把控,讓獨指禪師維持心境。
“此次卻是多謝道友了,若非道友點醒,我恐怕還需要歷經百劫方可得道,今日得你點化,卻是有望今生證道。”
“今生證道?老和尚你準備溫養肉身?”元清微非常詫異,他要是沒有看錯,獨指禪師這具肉身已經是壽元無多,若無意外的話,恐怕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