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成子、軒轅黃帝和大禹王嗎?’元清微看著氣運圖,心中若有所感,而后轉頭看向商朝,看著上方的氣息。
突然發現,廣成子的氣息和天帝的氣息有些類似,都非常虛無縹緲,卻又至精至純,給元清微的感覺,比起清微宮的氣息也是分毫不差。
‘所以當初的天帝和廣成子都是不朽道君嗎?’
元清微心中有了一點點的明悟,而后開始仔細思考商周兩代的種種變化,心中突然有所領悟。
在夏商周的時候,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活人只能稱王。
或者說,在商周到戰國之間,“帝”屬于天帝,或者地位極高,可以被稱為帝君的天神專屬稱呼,而“王”則是人王,指代統治人間的人。
簡而言之,便是活著的一切人,最多都只有資格稱為王,而不可以稱為帝。
雖然商朝有許多“帝”,比如帝辛、帝乙等等,但實際上,在卜辭中稱呼活著的商王一概為王,所以按照這個理論推算,所謂的“帝”在商朝的時候,屬于“王”死后的追封。
當然,這也能夠理解為商朝諸王是將自己視為天帝的后裔。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本質上也是一種充滿了神話含義的故事。
不過,這一種認知,到了周代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周王死后不再追稱為“帝”。在周人的觀念中,死去的祖先死去侍奉“帝”,記載中也有著“在帝左右”“事喜上帝”等等。
換句話講,就是周朝的時候,人們不再認為人死后會直接變成神,開始將祖先神和天神、自然神徹底區分對待了。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個時期,也可以看做是人道神逐步頂替天神、自然神體系的時期。
所以,在蜀山世界,商周之爭,是神道和仙道最后一次爭斗,也是神道最后的掙扎。
此次之后,仙道將徹底壓過了神道,進而人道大興。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元清微看著屬于天帝的光輝逐漸暗淡,而當天帝的力量消失之后,屬于廣成子的力量也是逐漸暗淡。
‘不,或許應該說恢復了無法觀測的狀態。哪怕有著清微宮的加持,我也只能在他們劇烈爭斗的時候,感應到一絲一毫的痕跡嗎?’元清微目光微暗,意志在清微宮的庇佑下向著自己所在的節點退去。
并且,一路上元清微不斷的觀察神道的變化。
一如他剛才的猜測,原始神道隨著商朝的滅亡逐漸走向沒落,原本富有種種自然特征,非人特征的自然神祇形象不斷轉化,向著純粹的人類模樣變化。
可在自然神祇或是被頂替,或是和人道完全融合之后,仙道再次出手。
這一次,元清微也是看到了明玉散人死亡背后的一些隱情。
明玉散人的死亡,看似是古仙艾真子,攜帶天都、明河、大元、樗散和連山五個道教高人聯手的結果。實際上,這件事情的背后,還有著仙道的推手。
當時,道教的所作所為,是看不出有任何清凈逍遙的痕跡,反倒是兇殘得緊,黃巾道首倡地上道國,拉開覆滅漢家四百年基業的序幕。天師道高呼與太上老君盟誓,立二十四功印,喊出伐山破廟,誅盡六天故鬼的口號,直到孫恩之亂,當時道教的戰斗力一個比一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