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峰和帕斯卡凱文科學家對恐龍滅絕的原因猜想其實還有很多,但主要其實分為兩個大類。
第一類是生態平衡的突變。
無論是突然進化出吃恐龍蛋的天敵,還是植物突然發生變異,讓恐龍中毒而亡,其實都是說從恐龍時代的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導致恐龍無法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導致的恐龍滅亡。
第二類則是地球重大災害。
大陸漂移、大規模火山爆發、酸雨、大氣驟變、造山運動、地磁變化、星體撞擊等特大災害引起地球環境急劇變換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余子峰和凱文將看過很多資料之后,發現目前地球上公認的恐龍滅絕原因還是“星體撞擊地球”這學說。
因為其他學說大部分都基本上是假設,缺乏實際的證據。
但“星體撞擊說”不同,因為科學家們在地質層里找到了一些證據。
目前,“星體撞擊說”的提出,其實有個非常長的故事。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叫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是目前地球最大的隕石坑。距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造成坑洞的隕石,直徑推測約有10公里,釋出相當于120萬億噸tnt炸藥的能量,并引發大海嘯,并使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完全遮蓋陽光、改變全球氣候,造成核子冬天。
從而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1980年,米國科學家隕石坑附近6500萬年前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
這是地質層中一處非常特殊的地質邊界,被地質學家稱為kt邊界,意思是白堊紀第三紀界限的標記線。
有意思的是,在kt邊界之下的層巖石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但在kt邊界以上,沒有任何恐龍化石的影子。
在“kt”大滅絕邊緣以下時期的巖石層中,十英尺以內的巖石層十分缺乏這種恐龍化石,有人也將此處地域稱為“三米空白”。
也就是說,這條邊界就是恐龍時代與后面時代的分水嶺,恐龍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在這一地質之中就隱藏著恐龍滅絕的秘密。
果然,科學家在kt邊界的巖石中發現含有銥。
銥是一種稀有金屬,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億分之一。然而這個巖層中的銥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
這非常不正常,因為這么高含量的銥只有在太空中才有,太空中的銥含量比地球高出一千倍。
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
人們還在這層白色巖石中找到了沖擊石英的證據,只有小行星才會留下這樣的標記。高含量的銥和沖擊石英,出現在地球上許多地方的第三紀界限巖層里。這種全球性的痕跡,只可能來自最猛烈的撞擊。
科學家們根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對6500年前場景展開了想象有一天,恐龍們有可能是在百天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也有可能是夜里酣睡。
但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
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會合于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
就連地球磁場也可能因此發生巨大的偏移。
小行星撞擊附近的恐龍直接消亡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