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大量軍事科技用于民事的例子。
貝爾納曾說“實際上,除了19世紀的某一段時期,我們可以公正的說,大部分重要的科學進展是海陸軍的需要所直接促成,這并不是由于科學和戰爭之間有任何神秘的親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根本的原因;不計費用的軍事需要的緊迫性和大于民用需要的緊迫性。
所以,軍用科技發展速度從某種程度上一直大于民用科技發展速度。
無論是從雷達、火箭、噴氣發動機到原子彈、電子計算機、還是從青霉素、外科手術器械到石油裂化、合成金屬等發明,在戰前還只是處于理論探索階段,然而戰爭一來,各國都集中了大量資源和科學家加快了研究進程,使得重大發明接踵而至。
自人類誕生以來,戰爭就成為人類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或者說,人類總是選擇戰爭來實現自己的,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為了戰爭的勝利,不斷追求更先進的武器,也就是追求更有效的殺人工具。
對于先進武器的追求,不但會消滅自己,最終使整個人類都置于毀滅的陰影之下。核武器的發明就恰恰說明這個荒謬的邏輯。
但余子峰始終覺得,不管科技和進化將戰爭改變成何種面貌,戰爭于生命文明始終是一種災難,和平與發展才是文明進步的正道。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地球20世紀戰爭的面貌發生了19世紀無法想象的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戰爭始終是人類自相殘殺的悲劇。
19世紀有記錄可循的一場規模最大的國際戰爭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大約死亡15萬人。
而一戰中凡爾登一役,死傷即達100萬。
只要戰爭,人類就付出慘痛的代價。
理性的看待戰爭,或許戰爭也有著不一樣的方式。
比如地球人和沃奈星人之間的科技傳遞和改進,其實就是一場戰爭。
有人或許認為,21世紀的戰爭是信息化戰爭,信息戰和“非接觸”作戰將使人類的戰爭變的“文明”和趨于“軟化”。
的確,在近20年間,人類在精確制導武器、非致命武器、信息武器和計算機病毒武器的研制上取得了極大進展,但“少流血的戰爭”不過是人類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戰斧”式巡航導彈并非僅用于瞄準軍事目標。還同樣用于瞄準工廠、橋梁、平民區、甚至醫院、難民營。
戰爭不僅使南聯盟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美元,經濟倒退20年以上,而且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到了子孫后代的生存。
使用的炸彈和導彈中含有放射性成分,也將破壞了生態環境,這些放射性炸彈爆炸后,會飄向很遠的空中、地面和河流,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將導致腫瘤、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增加,并影響到人們的遺傳機能。
所以,愿宇宙和平。
余子峰在心中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