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地球上的武術套路和散打中,大多都是有健美的姿勢、高難的動作,給人們以美和力的享受,通過不懈的鍛煉又可強身健體,這是武術的一個作用。”
“武術,本來就是不是用來欣賞的,只是用來打人,或者防身的。”
“但是顧名思義,“武”應該理解為“打”,那么“術”指是就是方法和技術了。所以,武術的精髓應該說是以起、落、鉆、翻、退、搖、轉、踢、打、摔、拿等組合而成的實用價值極高的連環技擊招法。”
“注意,我現在強調的是連環技巧,你們要注意連環這兩個字。”
葉靜文邊將便給大家示范了一套漂亮的連招。
“為什么要講是連環招法呢”有同學問道。
“因為武術開始發明出來的時候不是為了強身健體的,而是為了上戰場殺敵的。”
“在生死般的纏斗中,,往往靠一拳一腳,一招兩招是難以取勝的,技擊中一招連一招,一招破一招,一招比一招緊,一招比一招快,這樣才能擊敗對手。踢、打、摔、拿之中,手法,腿法,身法差之毫厘,不但制不住敵方,往往還回因一瞬間的毫厘之差而被對方打倒。”
“所以說,如果能夠悟透這一瞬間和毫厘之差的秘密,自如應用于技擊之中,就是掌握了武術之精髓。”
“但是,大家往往有的習武者練了很長時間拳術,姿勢優美,表面上看很有功夫,可是一遇到實際交手之時,就應用不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很多,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將武術記錄到你們的潛意識當中,沒有形成無需思考,做出回擊的條件反射。”
“要想得其真諦,一靠名師指點,二靠自己潛心研練,悟徹拳理;三是要靠實戰。”
“練拳要練到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的程度,方為可矣。
“意思只把各種拳路,各種招法,能夠融匯于一身,擊打格斗之時,拳來腳去,槍扎刀批,成為下意識的反應,破招進式不假思索,這樣才叫藝上身,使用時自然能夠應用自如了。”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是對武術已達上乘功夫的寫真,具有這種功夫的武術家,在對敵搏擊時,亦無所謂招法,出手即是招,亦無須經過大腦的思維,而是“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本能反應,按照現代科學的術語,即所謂條件反射和肌肉記憶。”
“將武術成為一種身體反應的本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理解。”
“而且還確實需要靠一些天賦。”
“有些人一輩子都練不成這種本能反應。”
“這種本能反應,亦即條件反射,實際上是長期刻苦鍛煉的結果,長時期的練拳用招,自然成了出手即招,而毋須考慮是否合招,渾身無處不彈簧,挨那處那處即發的功夫。”
“無拳是從有拳而來的。長時期的用意,自然成了有感皆應,肌體反應迅速,不須要通過大腦的思維而就可“條件反射”。
“從事太極拳推手,到達一定功夫之后,亦完全可以體會到,雙方推手中運用各種連續化打的著法,其快速、及時和合拍的程度,如果通過大腦思維然后作出反應,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有一種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感受,有時把對方打出去了,事后才弄清楚是怎么把對方打出去的。武術功夫達到拳無拳,意無意,達到出現潛意識”支配,也就掌握了格斗武術的真諦。”
“無所謂的武術流派其實只是采用的應對反應上的差距。”
“最終,還是無招勝有招。”
“武術其實也是力學和杠桿原理的兩外一種詮釋。”
“比如四兩撥千斤就是利用了力學原理,背摔就是利用的杠桿原理。”
“武術本身也是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