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你們人類早已經清楚,光和波其實也是物質。”
“光是由一種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就是光子。光子不能靜止,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
“這就是你們目前地球科學已有的認知。”
“還有更多的波是你們人類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它們充斥著整個宇宙。”
維斯頓的這些腦電波話語很迅速地進入了余子峰的腦海,速度遠比人和人之間用語言交流要快得多。
好在余子峰現在的大腦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理解其中的內容,要是在以前,估計這么密集而快速的話語他能聽清楚都費勁。
這種感覺讓余子峰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一個想法如果人和人之間能夠直接通過腦電波交流,一定能夠大幅度提升文明進化的效率。
余子峰知道,維斯頓想要讓他們理解并不是這段話的表面意思,因為這些知識其實一個只要讀過高中的人都應該能夠知道,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
雖然這些知識極大可能是從圖特之城里回到地球上的那些頓悟者們帶向地球的科學知識,但太空中交織著電磁波這種事情從維斯頓這里講出來,一定還有他的潛在意思。
余子峰明白,自己應該去思考維斯頓說這些的潛在意思是什么。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華夏的這句古語應該也適合整個宇宙。
老師這個職業的職責就是將現有的知識教給學生,完成人類知識積累的傳遞過程,學生必須通過自身思考,才能夠活得新的知識。
余子峰曾經也是村里不錯的好學生,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他皺著眉頭想了一下,問道“老師,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宇宙之中,波其實才是常態,實物其實才是偶然”
余子峰只所以能夠在其中理解出這樣一句話,一是因為從簡單的體積上來講,毫無疑問,星球和星球之間其實存在的大量的“太空”,就連地球和最近的月亮之間也存在和平均38萬公里的“太空”,這還是一個行星和自己的衛星之間,更不要說行星和行星之間,恒星和恒星之間了。
其實這些星體相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就好像是大海里的魚,魚再多,最多的還是水。
對于大海來說,水是常態,魚是偶然。
那么,既然星體之外的太空都是由波組成,那么波就相當于大海中的水,星體就相當于那些魚蝦生物。
自然波就是宇宙中的常態,而星體是宇宙中的偶然。
其實余子峰記得自己小時候剛接觸“太空”這個概念的時候就聯想過一個問題海洋里充滿了水,那么海洋生物生活的基本介質就是水;陸地上充滿了空氣,陸地生物生活的基本介質就是空氣;那么太空中充滿了光波,會不會有太空中生命生活的基本介質就是光波呢
后來,余子峰長大一些之后又聽說過一個曾經在物理學界風靡一時的一個詞,叫“以太”。
在古希臘,“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是物理學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其內涵隨物理學發展而演變。
古希臘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于天空上層的以太。
17世紀的r笛卡爾是一個對科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并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在笛卡爾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
但直到如今,也沒有人發現“以太”存在的科學證據,這個概念被正統物理學界所拋棄。
余子峰現在再想,如果,某一天,人類發現“以太”這種能夠傳播波的媒介真的存在水、空氣、以太,這三層質量遞減的媒介在這個宇宙中存在。
海洋中的水中生物能夠到陸地上來成為空氣中生存的生物,那么,陸地上在空氣中生存的生物是否能夠進入太空中,成為能夠在“以太”中生存的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