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說,我們晚上只要睡覺每天都會做夢,只是我們醒了之后很少記得。”
“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的夢不是別的,就是今天要發生的一切的一個預演,就像演員在上臺前必須準備好臺詞設想好自己的動作和表情,做好一切準備。”
“就像我們玩游戲的時候,內測的時候會設定好劇情,公測的時候會將這些數據加入到更新包中,公測之后就能夠讓廣大玩家來體驗。”
“而我們每天晚上做夢就是我們在接受新劇情的數據過程。”
“這個過程本來是我們不應該記得和知道的。”
“但在某種時候會出現bug,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會模糊地記著夢中的一點事情。”
“我們并不直知道,這些其實就是我們我們未來的預言。”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原理,所以,我們華夏才有周公解夢這樣的著作,你們西方也有解夢的人和事兒,包括你剛剛講的這個神話故事。”
“他們這些人,是能夠在自己的夢中預知自己的未來的,他們已經理解了這種邏輯。”
“也正是因為夢境如此,你們心理學界才能夠說如果有人能夠掌控夢境,就能成為神明。
“掌控自己的夢境是不是就意味著能夠掌控自己的未來”
“這是不是我們現代科學還沒有考掌握的知識”
“還有,很多人小的時候經常做夢,長大了就不怎么做夢了。”
“這是不是因為,我們在小的時候就不斷被灌入一生的劇情數據”
“這個時候,我們經常會做一些不著四六的夢。”
“等到這批數據灌輸完了,我們就不再做夢,而是按照這些數據去過我們的一生。”
“在我們華夏,還有一句話叫做三歲看老。”
“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一個人看他三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就能夠知道他這一輩子會是什么樣子。”
“雖然這種話有點片面,主要是在描述一個人性格方面的問題,但不排除,我們的人生在三歲前就已經被夢中倒入的數據鎖死,我們只不過是數據推動下的人偶而已。”
“有古人早就發現了這件事,所以才提出了三歲看老這樣的命題。”
余子峰將自己想法講了出來。
凱文沒有想到只是剛剛講的故事中有夢境預兆未來的情節,余子峰就能夠聯想到這么多。
而且,這確實和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夢境有些類似的道理在里面。
“只有夢境嗎還有沒有其他的科學寓言”凱文問道。
因為如果是史詩是寓言,那么這么長的故事不可能只有一個寓言,這是很基本的道理。
如果余子峰只是看到了這個“夢境”,很有可能只是余子峰自己的臆想,而不是什么寓言。
余子峰點點頭,當然有。
“不過先請您將整個故事講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