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格做了聊城府步軍都指揮使看起來風光,實際上他頭上還有太多管事的。王建立自然感恩,還要裝作很開心。心里卻是雪亮的明白,皇帝要對自己動手了。如今的東平郡,哪里能管轄到聊城府,更不要說鄆州還有天平軍了。
何況天平軍節度使、東平郡刺史王建立確實年事已高,雖然也兼著東平郡刺史所管的民生諸事,其實早就把大權交付給了其次子王皮格。
但是王皮格本來是鄆州刺史,按道理他應該是待在鄆州。但是他看到自己老子年紀大了,便想把東平郡軍政一把抓。尤其是皇帝派來李重進后,他干脆就常駐鄆州不動了,想早點控制天平軍。
因為天平軍的藩鎮可是在鄆州,他便想待在鄆州不動。但是王皮格此人眼高手低,天平軍的將士他還駕馭不了,何況皇帝郭榮威望達到了極致。平時已經有將領看不慣王皮格,乘著皇帝派來李重進,許多人已經有了異動。于是東平郡的大事他又沒有去,完全忤逆了他老子王建立的意愿。
王建立自然既想獨攬東平郡大權,又怕皇帝郭榮注意自己王家,四月底已經是病入膏肓,眼看天平軍就是李重進的了。偏偏這個兒子王皮格不懂這些,在王建立背后還自以為是,倒讓皇帝占了大便宜。
所以偌大一個東平郡和鄆州府,本來王建立要坐鎮天平軍,他兒子王皮格就只有去東平郡,偏偏王皮格又想抓天平軍。看到東平郡刺史又是他老子王建立的,以為東平郡盡在掌握,便一直待在鄆州。
后來看到老子王建立不行了,自己又控制不了天平軍,他有點意識的時候,獨自便去東平郡,卻已經根本就控制不了這邊的場面。而皇帝便以王建立無法處置軍事為由,讓李重進來鄆州整頓軍事,前去瓦橋關策應北征。
最后的結果,自然是讓王建立大失所望,偌大一個東平郡治所雖然名義上還是王建立的,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李重進來了天平軍接任節度使,王皮格在東平郡卻又無法勝任大事,王家兩頭失控。
兩父子都待在了鄆州城,王建立已經只剩下最后一口氣,在李重進征軍開拔時,王建立雙眼一閉駕鶴西去了。至此王家核心人物歷經幾朝,終于劃上了句號。居然讓皇帝分派了幾處大軍和人員,入駐了東平郡治所東平府,天平軍自此也易主。
而聊城府就是個明顯的例子,雷家在王家眼皮底下崛起,得益于皇帝分散王家的決策。
王家明明知道也不敢吱聲,本來想把雷家所處的北大清湖改為東平湖,誰知道朝廷把挨著東平府的南東平湖都改為了大清湖。而且朝廷還在南北大清湖中間的島峰上,建立了大周大運河上,有名的大清湖水寨,駐扎了建制水軍。
而雷家一直是北大清湖世家,在朝廷克制王家的時機,抓住了最關鍵的時刻,向年青的皇帝郭榮表忠,得到了莫大的好處后,便也乘機裝傻獲利。
皇帝不想王家一家獨大,畢竟王建立當年可是后唐的節度使,在后晉天福年間才歸附了后晉。王建立可是個有名的老油條,手握重兵從后晉一直走到了后周,和馮道老有的一比。
雖然一直想收回天平軍的兵權,有王建立在世的話,郭榮肯定不能強行收編。乘著大勢所趨,加上王家氣運偏離,皇帝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這種地方實際上的土皇帝,打則傷雙方元氣,和則必須雙方懂得忍讓。郭威、郭榮是個聰明人,王建立更是個絕對的聰明人。所以王家在東平郡幾十年,還是逍遙了幾十年。
雖然逍遙,但是還是要和朝廷妥協的。到了大周朝廷后,郭家皇朝的魄力比較大,王建立的年紀也比較大了,雙方已經達到了一種接近水到渠成的默契。
王建立顯然也明白這個結局,沒有做出絲毫的抗爭。故而王皮格還在鄆州做刺史,另外一個兒子王武格卻隨大軍和李重進一起,前去瓦橋關跟隨御駕親征。
雷德高興在心里已經很久,所以還是很信服自己的堂兄雷彷的,雖然他似乎一直寂寂無聞,就是連阿城的縣令他都不做。但是他絕對是雷家的主心骨,所做的每一個決策,從來沒有失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