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撰驚訝的看著他們行動,兩個少女模樣的,卻站在了馬車旁邊立好。把花蕊背在了自己背上,然后一人背著,一人在一旁護著,兩個人一組,飛快的往碼頭奔去。
龔撰看向一旁的少年劉家隆,他看到自己看向他,居然禮貌的點頭示意。龔撰心里吃驚,臉上卻不動聲色,看著又有兩個少年跟隨,在那兩個少女身旁,一前一后的護送,快速的往碼頭那邊去了。
這些人顯然是早就安排好了,龔撰看去每組都是兩個少女,背上一個女子在身,然后也是兩個少年在側。大家快速的行動著,一個接一個的往碼頭方向。
龔撰身邊兩個伙伴,都是一樣的出身,看到這種情形,也驚訝的看著龔撰。大家都知道,劉家隆和船上那個少年劉家升,都是少年堂的人才,都是得到皇帝嘉獎的人物。本來想以他們的年紀,最多是因為小,博得了皇帝一笑罷了,沒有想到卻是真的有幾分能耐。
大漢國如今有個特別的機構,名字就叫少年堂。
皇帝劉繼興在嶺南各地,乃至委托自己手下,在中原各處地方,去搜尋一些無家可歸和無人看顧的小孩。把他們都召集和帶到興王府來,在少年堂加以教育和培訓。
這些小孩不管來自于何處,一經進入少年堂,就全部改為大漢國國姓劉。男的就叫劉家某,女的就叫劉佳某
他們接受朝廷最好的教育,這里有大儒和大家,也有各種各樣專長的專家。讓他們享受最好的環境,住的是朝廷修建的學校,吃穿的是朝廷的配給。朝廷唯一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努力學習,把自己轉變成各行各業的人才。
朝中的官員對皇帝的舉措,當初最早是抱保守觀點,畢竟大家在這個時代都知道,召集這些孩子無非就是為了自己賣命。而大家也感覺是心照不宣,畢竟能夠活人一命,就是最大的恩德了,何況能夠讓人出頭呢
自唐末以來,各地割據勢力和軍閥,大肆招募屬于自己的義子軍,增強自己的勢力和管轄范圍。大家一般都會籠絡手下將領,把他們收取成為自己的義子,而自五代以來,許多將領就是因為成為一方諸侯義子而出頭。
皇帝劉繼興當初從還沒有登基開始,就已經啟動了這個行動,到他登上大寶,主動提出和敞開對外進行這個行動。短短不過兩個年頭,如今少年堂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三千多人。
因為這些小孩年歲從幾歲,甚至更小的年紀,以至于到十五六歲的都有。一般人都會認為,皇帝最先啟用的肯定就是年歲大的孩子,畢竟這些孩子,可以最快的成為可以驅使的對象。
可是年初的時候,皇帝劉繼興卻做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在經過禮部的考核后,啟用了一個叫劉家良的十四歲少年,讓他出任一縣的縣令,當真是大大跌破了滿朝文武的眼睛。
雖然當時禮部比較含蓄,希望皇帝可以把劉家良留在京城,先培養兩年后,再給他一任外任的職務。后來事實證明,少年皇帝劉繼興不是放肆胡為,那個少年劉家良到任之后,不但把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多次得到了禮部的贊賞。
如今那個少年劉家良,已經成為了大漢國人人皆知的人物,不但成為嶺南大漢國年輕一代的表率,還是大漢國最年輕的縣令。
雖然沒有親自感受過少年堂的教育,但是看到這些少年的行動,絲毫不弱于自己這些軍院出來的高材生,龔撰還是著實震撼住了。
看著他們有條不紊的,把車上的人都送上了船去,龔撰知道自己雖然還是要沿路在岸邊護送,可是對于一切在河道上的變故,其實已經沒有了多大作用。
不過自己三人肯定要驅車快速前行,在前一個落腳停靠點等待。想著這些少年的行動,龔撰很想可以上船前去同行,去看看他們會究竟怎么做。可是任務里面卻是沒有這樣安排,自己三個人只有陸路的支持。
叼草的少年劉家隆看到一切就緒,拱手向龔撰道別,不管是任務的交接,還是對對方的信任,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便也快速的上船而去。
燕都
乃是屬于興王府管轄的一處都城,因為地處賀水支流,又是入京要道和進桂湘重要關隘,由當初一個小縣規模,如今拔高為京畿直轄大縣。
燕都也是先帝劉晟乾和末年,首先改建的都城之一。根據皇帝劉繼興的建議,把原有的縣城擴大兩倍,增設常駐的水寨和步軍軍營。當然最重要的便是按照興王府的模式,在燕都也設立東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