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自古以來,向家子孫便自詡為商湯王的后裔,把姓氏定義為源出于子姓,屬于以父祖之名為氏的一個姓氏。這也是一個有著顯赫出身的家族,不管后族支系如何發展,這個出處一直為向氏所自豪。
還有一支據說是出自于炎帝姜姓的后裔,他們的后代都是以國名為氏,毋庸置疑這也是一個顯赫的出處。至于偏差為什么這么大,就沒有人去計較了。
還有一個有名的出處,便是源于姬姓,據說是出于春秋戰國時晉國上卿的后裔,這個人名叫羊舌叔向。這一支的淵源比較有名,歷來也是向氏傳承主流之一。因為時代久遠,是否最初也出自子、姜、姬就沒有人可以知道了。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支出處,便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一支。因為據說他們源于西南夷,乃是來源于黃帝的后代苗裔,屬于漢化改姓的姓氏。就是因為一個苗裔的名頭,讓他們融入后世后,刻意的淡化了自己的出身。
最后還有一支,便是源于楚西的土蠻。
所謂的土蠻,后世的人一直認為,乃是漢民遷入各地和蠻族雜居所衍生。不過向家這一支卻有著特殊性,他們原來確實是漢族后裔,不過后來長期和蠻族聚居,居然便逐漸的把自己的姓氏夷化,主動改為蠻族的姓氏了。
這一支主動的融合,倒是不知道那一支被認為是苗裔的后代,他們心里做何感想了。不管如何,這些向家的子孫,歷朝歷代都有留下記入史冊的子弟,使得向家的歷史更添光彩。
五溪當地這些蠻族,原本的一些本地蠻族雖然依然存在,但是隨著被中原地區歷代派兵駐守,這里便自此多了一群特殊的人。
他們乃是當年西遷五溪的歷代漢民,以及一些跟隨歷代駐守官兵的將士。近代最有名的融合,便是楚王馬殷西征的將士,這些人積極的和楚西當地蠻族通婚,留守在當地的將士不斷繁衍出自己的后代,而這些人群便被人稱為土蠻。
如今楚西有名的楊家,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們留在楚西的子孫,被人稱為土家蠻族蠻民。不管他們自己怎么想,事實便是如此的存在于世間。而他們另外一些進入中原地區的子孫,卻依舊被人稱為漢人。
而當初向家的子孫,便也是如此的存在了,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初。以至于后來蠻化的漢民,自然而然的也納入了這個姓氏里。不管如今五溪向氏的來源究竟如何,但是他們無疑乃是五溪古老的家族之一。
據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向氏族人主要活動在五溪、長江、巫峽流域以及渝州、楚北、楚西地區。當時比較有名的,如酉陽蠻王向蠶、建平夷王向弘、建平蠻向光侯、巴建蠻向宗頭等,和中原政權多有呼和。
其中,在南朝宋永明年間483-493,有建平蠻夷王向弘的后裔向宗頭聚眾,和黔陽蠻的首領田家的田豆渠等聯合,一起率眾抗齊的事跡。
這些事跡不但表明了向家的歷史,更可以看出向家和五溪首族田家的交往,不但是互動由來已久,而且有著很深的先輩淵源。作為五溪自古以來最強大的家族,田家自然承認了向家的繁榮。
后來隨著各種演變,向家家族逐漸往西繼續遷移,進入了今日的渝州地區,但是聲望依舊在五溪流傳。他們不僅在六朝后期就進入信州奉節,而且在南北宋以前便遷入了涪州涪陵。
所以自南北朝至隋初,五溪一地的諸洞蠻族,公認是以田家、冉家、向家發展為最快,而且他們互為聲援戰斗,雖然極少有聯姻的現象出現,卻也一直都是占據五溪頭族的位置,這是五溪蠻族都比較認同的所在。
歷朝歷代向家優秀的子弟不絕于世,而當代的向家子孫,聞名于世間的也不少。近代最有名的當屬澄陽人向壤,他乃是如今向家在五溪的當代家主,其身份和地位相近的政權都知曉。
而同樣和向壤一般傳名于世間的,卻是武安軍節度使衙前兵馬使向宗彥,他不但在當年調和了溪洞蠻族彭士愁和馬楚的爭斗,率領蠻族平息了馬楚和五溪的仇怨,還代表了五溪蠻族和向家在溪州銅柱上留下了名字。
作為緩沖蠻族和中原的大家族,向家在向宗彥的帶領下,自此率族再次在楚西立足,成為了五溪蠻族一個特殊的大家族。對于向家在楚西的復興,向宗彥自然功不可沒,固然也是向家的威望所在,如今可以說也是人才濟濟。
雖然向宗彥已經不在,可是向家子孫依舊接替駐守,成了五溪在楚西地區,唯一可以公開制約彭家的家族,也是中原地區在五溪合法的代表。向家不但威望未減,而且似乎給人的感覺更加超然。
如今年輕一代的如雙刀向光普等人,可以說正是在楚西如日中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