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家為了保存剛剛建立起來的勢力,自然采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沒有和馬楚妥協下來。使得當年的馬楚深為忌憚,劉繼興懷疑當初這都是飛山太公楊再思的手段,因為楊正約可只是楊再思的第四子而已。于是在古州的楊正約為了取得中原的信任,便把長子楊通麟送入了后唐朝里為質。
英勇善戰相貌堂堂的楊通麟入朝,受到了后唐莊宗的贊賞,親自賜名阿噔啜,他成為了后唐初年聞名天下的大將。因為隨侍皇帝,他從此再也沒有回到五溪來,為楊家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劉繼興不知道當年的楊再思怎么想的,但是讓自己諸多孫子里的一個,投靠一個主要藩鎮為質,無疑讓楊家在五溪真正的發展起來。而楊通麟肯定也是高興的去做了,因為他在中原混的風生水起。
而他的兒子楊光遠,不但和他一般少年英雄,自后更是這個時代的名將。當年他年紀小小跟隨莊宗騎隊進入洛陽,自此以定天下,最后在后唐朝做到了檢校太尉的職銜。
這可能在太平年月,是一國軍隊里最高的職銜了。能有個這么威風的曾孫,劉繼興想楊再思當天一定很得意罷可惜前年楊再思已經去世了,劉繼興也懷疑過他死亡的真實性。不過楊再思真正就是存在的話,也該有九十多歲了,劉繼興知道找到他意義不大。
當然在后唐滅亡之后,楊光遠順理成章的更替后晉,最后成了后漢劉家的宣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加判六軍諸衛事。這才是楊家最值得炫耀的,也是楊門在五溪屹立不倒的原因。劉繼興想楊再思可能當初沒有少用這塊牌子,因為自己曾孫可是名義上最大藩鎮軍事上的大佬。
如今楊通麟和兒子楊光遠都已經不在人世,可是其威名仍然在中原響亮。
楊再思比自己兒子、孫子、曾孫活的都長,后來劉繼興聽到另外一個膛目結舌的消息,因為這個楊再思在江湖上有個綽號,那便是人人知曉的飛山太公。可是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便是人稱金刀老祖,和夏輕侯的父親金槍老祖夏魯奇齊名,是赫赫有名的江湖三老之一。
就是這個身份,讓劉繼興更加關注楊再思,也有理由他可能還活著的依據。因為如果作為一個江湖上的高手,楊再思活到九十歲甚至更長的話,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要知道劉繼興可是見過活的更長的妖怪,道尊施真人起碼一百多歲了。
但是劉繼興沒有專門叫人去查找,知道意義不大。卻叫人密切的關注著楊正約、楊通麟這一支。當然他這一房還有一個杰出人物,便是得到世襲麟州節度使的子孫,此人名喚楊弘信。
此人在后漢手中倒也威震一方,可是漢主無道為郭威所逐,他既不投靠周國依附,也不安靠前去北漢幫忙,自己獨自在麟州成為一方藩鎮。雖然他似乎和北漢走的比較近,卻沒有人去輕易動他,因為劉繼興卻揣測,當初他不歸附周國的最大原因,乃是他自己在麟州也有過雄心,而且手下精兵強將不少。
可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對他沒有起到絲毫的幫助,所以他對外隱藏了自己的這份雄心。他可能自己也看得很清楚,便在周國和北漢的夾縫里生存。后來郭威似乎也看出了這一點,招安不成便想收繳,于是把楊弘信又送到了北漢的懷抱。
有人說北漢和契丹勾結,垂死掙扎禍亂中原,楊弘信助紂為虐和外邦勾結。劉繼興卻分析過,楊弘信本來就算是蠻族的子孫,因為楊再思可是真正的土蠻。和同樣是外蠻的契丹合作,可能是比較容易認同的事情。
劉繼興為什么看重楊家這一支而且私底下還和楊炯、師吾分辨過。其實劉繼興既不是因為驍勇善戰的楊通麟,也不是因為名成利就的楊光遠,更不是因為楊弘信,哪怕據說楊弘信是夏魯奇的弟子。劉繼興所關注的,而是因為楊弘信此刻正在北漢為質的長子楊勝宗。
楊勝宗,原名楊重貴,后改名劉繼業。
這個和劉繼興只有一字之差的人,當真是興業兩旺,如今乃是北漢主劉承均的義子王子。后世史書描述,北漢被宋朝趙家滅亡之后,就是這個劉繼業拒不投降。
即使作為當初投降的北漢皇帝劉繼元,歸降宋朝之后也拿自己這個義兄沒有辦法。但是為了在新主子面前長臉,只好親自前去勸降劉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