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這個五斗米道的影響,以及后來張修的所作所為,歷史自有定論和批判。但是也完全的破壞了,當初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的影響力。三國時乃至晉時所謂的五斗米道,都和最初張道陵祖孫創立的五斗米道關系不大,導致最后天師道的南移龍虎山,也變成了不爭的事實。
不過這其中有兩點,可能很少有人關注到,那便是因為道門有正一道的創立,自此道門真正的出現了以教派的形勢存在,完全的區別于以前的巫師。二來便是因為天師道的創立,出現了尊奉道為道門的最高崇拜和信仰。
所以,按照道門的發展來說,自此張道陵幾代創立的天師道,完全的奠定了此前乃至往后,道教幾千年歷史的發展。這種意義的巨大和影響,在道門歷史上可以說無與倫比。如今雖然天下道門仍然有道尊的推舉,但是道門弟子一直都把龍虎山當成真正的道統所在。
蜀中鶴鳴山,算是天師道道門的祖庭,就猶如佛門禪宗祖庭南華寺,在禪宗弟子中的影響力。因為當初道尊張道陵就是在這里,召神劾鬼、符箓禁咒傳授參悟道術。
其實張道陵本人博通五經,又熟知黃老之學、神仙方術。加上他直接繼承了漢代方士的方術眾多,容納了蜀中地區蠻族宗教信仰的一部分理念,于是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術,在鶴鳴山真正的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
天師張道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祖宗三代的苦心經營,使得正一道逐漸的形成了一套制度,這套制度的教義、儀式、方術、乃至組織的制度,成就了后來的道門修行的一部分,也使得正一道被人稱之為天師道。
后來為什么南遷龍虎山,因為事關隱秘和歷史太多,許多人都不知道其中原因。但是有人說龍虎山是道家洞天,乃天師張道陵最早游歷天下時找到的福地之一。
有人說是因為系師張魯在殺了神師張修之后,自己統管了張修手下大量的鬼卒,恰好看到大漢天下大亂,心生逐鹿天下的雄心,于是便聯合率眾縱橫天下。無奈最后被曹操一代梟雄所馴服,自此天師道勢力被分散帶到北方。
其中有張家子弟自此便遠遁南方,在龍虎山創立了天師道延續的根基。
如今在龍虎山的天師,乃是后來被尊為昭化真君的張秉一,這位真君平時可以說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往往一年只有一兩次出現在龍虎山里。他被人稱為當世兩大劍仙之一,另外一個自然便是劍仙呂洞賓了。
但是張天師的威名卻是天下皆知,這個時代戰亂紛紛,他雖然還沒有如后世張天師一般,成為天下皆尊的道家法統,卻也已經是不弱于道家道尊的主要人物。
故而平時州府的官員到了這里,都要下馬落轎以示尊重。當然,最大的好處便是,這里的百姓也因為張天師的存在,而少了許多受到騷擾的可能。
轟
一陣悶雷聲傳來,天色黑壓壓的映照著倪亞,在飄飄揚揚的細雨中透著壓抑,這里是一條石板小道,從倪亞小鎮延伸過來江邊。
兩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少年站在江邊,正都極目看著遠處已經有些灰沉的江面拐角處,似乎在等候什么人一樣。他們下身的服侍可以看出來,應該就是這軍寨里的兵卒。
斗笠下他們年輕的面孔還充滿著活力,一個消瘦的少年不時的在江邊石道走來走去。這里往江里修了一條三尺多寬,有著十來階石階的小碼頭。
看著樣式當是本地人用來漿衣洗菜,或者停靠小舟竹筏之類的一個地方。因為石階也不齊整,碼頭也不正式,旁邊還掛著一張有些老舊的竹筏,卻更有著幾分鄉土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