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福樓
聊城府最有名的酒樓。
華燈初上,今日的聊城15平靜的令人安逸。
街道上悠閑的百姓,絲毫沒有感覺到今天的日子,和平時有什么不同。
絲竹不絕于耳的從這周圍的樓閣里不斷傳來,每天上燈的時節,自然就是聚福樓最熱鬧的時候。
這里是聊城府的主道,路兩邊都是聊城府有名的各大商家,一派繁華的景象,如今在東平郡也是極為難得的。聚福樓作為聊城最有名的酒樓,自然是令很多商家都羨慕的。
可以在這里經營酒樓,不但需要雄厚的資本,也是要看東家的人脈關系的。因為路前不到幾百米就是聊城刺史府,和聊城幾家主要官衙辦公的地方,可以說聚福樓的位置也占盡了優勢。
說這聚福樓是聊城第一樓也不為過,因為如今聊城府的本地人,認為可以在聚福樓吃飯請客,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外地人來聊城,那自然就更不用說了。
整個聚福樓建筑結構渾然一體,就像一座超大版的佛家塔樓。當年在前朝最早建成的時候,據最早修建此樓的主人當初的用意,便是仿照佛家的浮屠來修造。不過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卻是按照傳統的樓閣來建造,所以如今看起來風格卻是兩者兼具。
如今大家可以看到的聚福樓,三層樓的飛檐樓閣十分氣派,完全都是雕花全梨木修建的高大建筑。據說這種結實的建筑古香古色,可以說百年難得動搖。
單純從規模上來說,聚福樓除了樓頂的屋脊,稍矮于聊城刺史府最高的屋脊以外,其余完全就是聊城最醒目的建筑。當然這種等級森嚴的習俗,是有史以來便存在的。
聊城府的老老少少都知道聚福樓,因為這里幾十年來,它幾乎就是聊城府的標志,也是聊城人的驕傲。多少輝煌都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可是作為聊城府的地標,聚福樓依然伴隨著大家存在。
外地人來聊城府,不管是公干、經商、或者路過,聽到最多關于聊城府的景觀,或者有名的去處所在。自然便是這座修建于前朝的樓閣,如今作為酒樓存在的聚福樓。
據說聚福樓歷史悠久,乃是在前朝僖宗年間為一位大人物所建。
當初這棟樓閣所處的位置,最早是屬于一處莊園中的一棟樓閣。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如今它處在了聊城府中間位置。當年這棟樓閣在建成之后的主人,因為有事冒犯朝廷被滅族,這棟樓閣最后便成了朝廷的產業,自然便歸歷代東平郡郡守管轄。
后來據說有一代看守東平郡的郡守,特別的愛好絲竹,便通過各種手段,把它改建成前朝官家教坊所在。
那位郡守大人居然也是前朝皇家本家,而且在朝廷里也有一定的勢力,可以說至死都在官途是一帆風順,在聊城府一直盤踞未動。因為他愛好詩詞曲藝,更喜歡縱酒和絲竹,平時便命人蓄養了一批聲色俱佳的官妓,在聚福樓經常和人斗酒吟詩,當時也傳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