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昭“就叫希望吧。”
社員們同心協力捍衛他們的希望。
這個名字符合當下的宣傳也具有一定的文藝氣息,有助于獲獎。
林蘇葉是不懂這些的,但是顧孟昭有文化,他說好就好。
大楊灣支書、大隊長、會計等人都知道林蘇葉畫了一副薛家屯麥收圖,紛紛去學校參觀,都說畫得好,又邀請林蘇葉給他們大隊和其他生產隊也畫畫。
尤其林蘇葉還畫了幾個典型人物,臉龐清晰,能看出模樣。
那幅畫里有臉龐能看清的有小姑、薛老三、薛隊長、薛明流、還有另外幾個割麥子好收,小哥倆和幾個孩子也有清晰入鏡,另外薛大哥、薛大嫂等人也有露面,但是沒給清晰的面孔。
因為她抓住了人物的特征,所以就算看不見臉,他們也一下子認出這是誰。
麥收已經進入尾聲,沒有那么忙。
薛家屯的人聽說以后下工時間紛紛跑來學校參觀,都想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參加過大雨搶麥、運送堆積麥子的社員,都興奮地尋找自己的影子。
哪怕只是看似無意的一筆涂抹,那也是一個人影,就可能是自己
張蜜蜜“都瞅瞅,這個啊,這個舉著木叉的是我”
她就知道林蘇葉表面不搭理自己,其實還是把自己當好姐妹兒的,這種露臉的好事兒根本不會忘了她。
就真姐妹兒
實際林蘇葉當時壓根兒就不會去看誰是誰,只是抓最搶自己眼球的幾個形象,誰能干、誰突出、誰有特色、誰打動了她,她就抓誰。
因為這幅畫太突出,感情太濃烈,耗盡了林蘇葉最近的靈氣,再也畫不出更好的,其他的雖然不錯但是不能和這幅比。
顧孟昭建議就送這一副去縣里。
這幅畫已經足夠體現薛家屯社員們的勞動精神面貌,大雨前的瘋狂準備工作、大雨中的堅定守衛、老人們雖然疲累卻清亮的眼神,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臉
足矣。
薛英福和大隊干部也支持這個決定,讓薛英福去縣里的時候把這幅畫送上去。
大隊又出錢給薛英福,讓他買一批新的顏料、畫紙給林蘇葉,讓她好好畫、多畫,回頭把大楊灣以及其他生產隊也畫畫。
顧孟昭提了一個建議,“嫂子,讓木匠給你做個畫架。”
林蘇葉現在畫畫只有一個木板墊著,每次都要低著頭畫,對頸椎壓迫很大。
顧孟昭說的就是專業畫架,可以把畫板呈一定角度斜支起來,讓人平視,不至于低頭太累。
林蘇葉沒見過,聽顧孟昭一說就很喜歡,“我也發現,這樣低頭畫畫好累。”
大楊灣的倉管員就是木匠,平時也維修農具。
大隊長直接讓他給林蘇葉做畫架,木頭就從大隊找。
林蘇葉高興得連連道謝,保證會給大隊畫更好的畫出來。
大隊長還做主給了林蘇葉五斤面粉,讓她回家好好休息補養一下身體。
他們大力表揚林蘇葉,又把趙秀芬、顧孟昭等人表揚一通,每人也給三斤面粉。
雖然現在知青下鄉,識字的文化人不算稀罕,可識字還會畫畫、識字還能唱歌彈琴的,大家還是稀罕的。
幾個生產隊長紛紛攛掇大隊組織一場慶豐收的活動。
不管城里人搞什么運動,鄉下人見識少,沒有娛樂,一年到頭收完莊稼的時候還是喜歡放松熱鬧一下,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習慣。
大隊支書和大隊長同意,讓他們組織高蹺隊、秧歌隊,讓趙秀芬也組織學校小學生樂隊,在麥收以后熱鬧兩天。
慶祝豐收,解除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