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蓉給他們指了路,讓他們進機關的、進部隊的,進廠的、嫁人的,總之一切以留在城里為前提,盡可能不下鄉。
在她看來下鄉就等于失去了競爭的資格,再狂熱有什么用
當年革命路線是農村包圍城市,現在跟你說扎根農村一輩子,去農村搞革命
一開始年輕人都是狂熱的,主動要下鄉證明自己,后來證明姑姑的眼光是正確的。
那些主動下鄉的年輕人,不出兩年就后悔得不行,卻再也不能回來。
而后來的哪怕不想下鄉,也沒有辦法,按照規定都必須下鄉。
周家這些子孫是聽了周蓉的安排,不管是不是不讓考大學,不管是不是逼著下鄉,更不管老師沒了體面和尊嚴,他們是必須要繼續學習的。
哪怕偷偷學也得學。
按照周蓉的說法,眼下這樣亂哄哄的鬧騰,動真格的時候還是需要文化。
當年小米加搞革命,有文化的當政委、政工干部,建國以后論功行賞,很多有文化的政工干部授銜兒都比作戰軍官高。
文化沒用
機關干部沒文化,就讓幾個上躥下跳的武斗分子掌管,他會干嘛
果然,等部隊進駐革命委員會以后,秩序穩定下來,還是得請以前被打倒的干部出來主持政務。
周怡也是聽姑姑的建議,一直好好學習,沒有和其他同學那樣覺得學習無用,整天虛度光陰。
等她學有所成,姑姑就找了姑父的人脈,把她安排進解放軍日報社去了。
她是靠著關系進去的,卻是靠著自己的能力留下的。
她比那些沒有文化和本領純粹靠關系進去的年輕人都優秀突出,所以很快就得領導賞識,獎狀也拿了一排又一排。
她自認很優秀,也很驕傲,可再驕傲的人在感情面前也有些無能為力。
她想跟姑姑取取經,看看姑姑怎么說。
屋里巴掌大的電視亮光閃閃,電視里的播音員字正腔圓地說著什么,周蓉聽得津津有味。
這年頭有電視的都是了不起的人家。
周蓉這里的電視也是姑父加周家的關系才給分到的。
周蓉頭也不回,“你這個點兒來,是有事兒”
周怡笑道“三姑,你咋知道呢。”
周蓉“你最近不是在忙嘛,有日子沒來了,突然過來八成就是有事兒。”
周怡就坐到周蓉身邊去,挨著她說些親密的話兒。
周蓉以前為人有點高傲,不怎么近人情,年級大了以后兒子也成家立業,她的心性自然也有轉變。
現在兒子一家不在身邊,她自然也愿意和懂事的娘家小輩親近一二。
周秉安和周怡就是她最喜歡的倆小輩兒。
兩人隨便說了幾句家常。
周怡問道“姑,當年你怎么沒和姑父老家走動呀”
周蓉不以為然道“有什么好走動的他們不是也時常往這里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