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活著的時候,見過很多這種類似的選擇題問答,直
指人心。
比如,一個動漫里面出現過這么一個情節,大海之上,兩艘船同時出了問題,而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主角。
現在,一艘船上人多,一艘船上人少,同一時間,只來得及救一艘船。
無論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是誰,他都面對著這么一種抉擇救一部分人,殺另一部分人。
如果這種問題還不夠尖銳。
以上問題最終還有一個分支發展。
沉船后,一艘小小的逃生艇上有三個人,一個人是陌生人,一個人是自己最愛的人,然后逃生艇漏水了,只有跳一個人下去,另外兩個人才能得救。
怎么做呢犧牲誰呢其實很多人心中都有這么個答案,當然是自己和自己最愛的人活下去,犧牲那個陌生人。
這種不得不造的殺孽,業債,是避不開,逃不掉的。
“判官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判刑也很為難,判官雖然鐵面無私,但也有人情,這時候就會把人判去來世償還。”
王大爺說道。
“懂了。”
我點頭。
王大爺頓時拿著蒲扇敲了我一下“你懂了個屁,我還沒說完呢。”
“啊您說。”
我捂著腦袋。
“以上只是一種情況而已,但是,一般這種難判的案子,有三種情況,一種是不得不作惡,一種是做善事卻導致了惡果,最后是做惡事,卻意外得了善果,這三種,一般都是罰到來世償還。”
王大爺咂咂嘴,又不知道從哪里摸出一個保溫杯喝了一口。
“做善事導致惡果這種事有很多,比如你搞慈善,正好讓一個本該死去的人活了下來,然后這個活下來的人,做
了惡事導致了更多的人死亡,這種事,應不應該怪那個搞慈善的人呢”
王大爺笑著問我。
“這”
我遲疑起來“應該吧,畢竟人家搞慈善也是好心。”
“但是,慈善救了一個壞人,他破壞了別人的家庭,殺了別人最愛的人,這,該如何是好呢”
王大爺淡淡道。
“我”
我思緒一片亂麻。
“好了,這種事沒有定論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內心中的一桿秤吧,同時看立場,比如受害者的立場,受害者的秤會不會發生改變。”
王大爺嘆了一聲“不說這個情況,我今天想著重說的是另一種情況,做了惡事,卻得了善果之人”
“做惡事得善果”
我一聽這種說法心里就糾結了起來。
“我就舉個例子吧。”
王大爺繼續舉例子“小偷你討不討厭”
“我當然討厭”
我至今仍然難以忘記,我活著的時候被一個小偷偷走了我剛買的手機的事情,想起都恨不得揍死那個小偷。
“如果有一天,這個小偷偷了東西,卻拯救了無數人,這怎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