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是堪堪數到一百五,后面的就串聯不起來。
聰明人還就是聰明人,結果又是青青教的法子,先是每十個銅錢串在一起。
她說也是三郎教她的,十串十個銅錢加在一起就是一百文了,這又打一個結。
如此反復,石氏才學會如何數到八百文的。
那一個晚上,她熬到雞叫都沒睡著覺,所以現在聽聞三郎說書鋪掌柜的給的價錢好真沒有多在意。
“主要是看書的頁數,一般來說,抄一本書的話大概三四百文錢吧。”
“多少”石氏嚇了一跳。
幸好這會兒功夫她沒有在走路,不然的話說不準要摔一個踉蹌了。
于是黎三郎又將他的話語重復了一遍“抄一本書的話大概可以得三四百文錢,我用功專注一些,大概幾天的功夫可以抄一本書。”
當然了,他沒有告訴家里的是,這也不是所有抄書的人都有這樣的行情。
掌柜的一般都是看過了那人的字跡以及完成的工整度再定價格的,另外他案首的名頭當然也是增光不少的了。
其實別看這會兒黎三郎笑得云淡風輕,心里面還是有些忐忑的。
無它,其實除了置辦年貨,他荷包里還有一些錢財的。
老黎家的男人都不興藏私房錢,像他爹這么多年在外面干活得到的工錢回來都是全部上交。
而他
還真有點對不住爹娘的感覺,以后有其他的法子一定是要補償的了。
這會兒,黎三郎還必須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做法。
他已經成親有自己的小家了,除了爹娘,也應該對媳婦好一點的。
黎修平卻是不知道,他簡短的幾句話,不但嚇著了他娘。
就連在一旁聽到了的黎大嫂黎二嫂也都十分的驚訝,之前也都是知道小叔子在外面幫人抄書掙錢的。
卻不知道有這么多啊,這種數字上的直觀感受深深地震撼著妯娌倆的心靈。
這些日子雖然出去做小買賣也賺得了一些錢,可是每日里早出晚歸風吹日曬的,哪里有小叔子坐在屋子里讀書寫字就可以賺得銀錢的好。
果然還是讀書好啊,讀書才是農家子最好的出路,一輩子在地里田間勞作能有什么出息
對視一眼,妯娌倆雙雙有了共識,以后哪怕是要更辛苦一點也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去讀書的
雖然黎大郎是一早就進城去接三郎回家了,可是畢竟是要放年假了,學館里夫子有許多事情要交代。
而他們又是在縣城買東西耽擱了許久的,因此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半下午了。
回來之后又跟家里人團聚了一番,基本上匆匆的沐浴換了衣服然后就是吃晚飯的時間了。
再然后,小夫妻倆終于回房,可以單獨說一些體己話了。
黎修平的生活習慣很好,內務整潔不說一般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回來之后黎大郎只是幫他搬東西。
實際上自己的行囊都是黎三郎自己拿回房歸整好的,其中就包括了他特意歸置在一邊的一個小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