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黎家面館
沒錯,小小的面攤直接取名就叫黎家面館了,這也是方青青出的主意。
主要是為了方便熟客籠絡回頭客,以后如果在縣城里開店也可以直接用這個名字了。
老黎家的人都是絕對相信方青青說的話,一致認定了她所描繪的未來美好前景都是能夠實現的。
特別是黎大郎夫婦,哪怕以后三弟能夠高中做大官,直接受益人是爹娘。
三郎孝順會把爹娘接進京城享福,總不會把兄嫂侄子也都一塊兒接進京吧
再說了,他們一輩子靠著種田為生,真要都去了京城以后他們吃什么
總不能一家人也全都讓三郎養著吧
他們老黎家的人就是這么的自信,已經認準了黎三郎以后會高中。
不過嘛,他們都聽黎母的話,在外面要低調這股子自信不會顯露出去的。
既然如此,黎大郎夫婦就認為,以后如果他們夫妻能在縣城開個店也是很不錯的。
起碼比單純的在鄉下種田強,至于說手藝比不上大嫂的黎二嫂則是目前還沒有想的這么遠。
單單只是覺得,要是能夠一直去縣城擺攤也不錯,他們這幾個月手上攥著的銅錢可比以往幾年都要多呢。
黎家面館特意選在中午這個時間段開張,也是方青青認真思考之后的,一般這個時候的人很少在外面過早。
最多也就是買個包子之類的,而且他們要從家里趕過來太早了也不方便。
中午堪堪好,面攤選在這個地方,主流客人正是學館的學生。
春寒料峭,鍋里面的熱氣還是很吸引人的,四文錢一碗的湯面對有些學生來說也不算貴。
很快就有客人上門,黎大嫂動作迅速的搟出了一人份的面條,放入了鍋里。
清湯面最重要的是湯底,這個調料配方是方青青的,提前在家里用大骨熬好的。
他們年前賣餅的時候也都有了經驗,排骨豬腳不便宜,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大骨沒多肉。
一般肉攤老板不會收很多錢,多放在爐子上熬煮幾個時辰,將骨髓都給煮的滲出來。
這樣出來的湯也是有滋有味有油水的,在碗里放入調料再用勺子盛出一大勺的面湯然后加入煮好了的面條。
再加入煮好的青菜和雞蛋,最后撒上蔥花,一碗香噴噴的清湯面就做好了。
本來湯面看著就十分的誘人,還有完完整整的一個雞蛋呢,第一個上前的學生很快就盡興的開吃了。
他吃的特別香,惹得原本只是出來覓食并沒有決定要吃什么的學館學生也都停下了腳步,一時間“黎家面館”生意很好。
因為是第一天開張,黎大郎夫婦準備的面和湯底并不多,總共也就賣出去五十多碗就收攤了。
全部賣完了,不收攤也不行啊,回去之后也還有許多活要干呢。
馬上要春耕了,田地里的事情不少。
這是一天,所以方青青跟著出來看情況。
他們也是商量好了的,因為賣面并不需要大力氣,如果順當以后黎大嫂帶著兒子出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