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黎三郎方青青的換洗衣物和書籍,再則,多多少少也從省城買了一些特產和禮物回來。
黎家的男人性格都像黎老頭,倒是幾個媳婦和石氏有點像。
所以婆媳在一起說得十分熱鬧,親母女一樣。
三兄弟站在一堆呢,除了搬東西,沒啥話好講的。
最后還是稍微活泛的黎二郎眼見得要冷場了似乎不太好,所以對著黎三郎說道“三弟,這些日子孩子們也都沒落下功課,學得還可以。”
反正他是不懂的,只是看幾個孩子每天都在搖頭晃腦的讀書,練字也沒有丟下。
理所當然的這么認為了。
現在一家人搬到縣城住了,鋪子里也有收入了,所以孩子們的待遇有所提高。
還是用沙盤練字,但是吧也準備了紙筆,按照老三媳婦的要求每個字練了一百遍有些樣子之后。
就可以在紙上寫了,當然了,孩子們也都愛惜筆墨,確認練好了才會真正動筆去寫。
這也是方青青的建議,是她自身的經驗之談。
寫慣了硬筆字再用毛筆寫字,所謂的軟筆書法,就有點慌了。
同理,孩子們一貫都是捏著樹枝寫字的,一開始捏著毛筆的時候就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了。
就像大毛第一次在紙上寫字,結果滴下來一大坨的墨水,一張紙就這么的廢了。
當時黎大嫂心疼死了,一度認定了兒子不是讀書的料。
方青青就教他們多寫多練,特地買了一大摞的紙張和一個硯臺,說是她從市場上買回來的瑕疵品不貴的。
黎家人不懂,只是很感激,實際上這些是她好不容易瞅準了機會在商城買到的特價商品。
總算是,可以找到借口拿出來使用了。
那天晚上,幾個孩子都拿了寫了字的紙回房給爹娘看,告訴他們那是爹的名字他們好不容易寫順了可以在紙上寫出來了。
別說是黎大郎黎大嫂了,之前心里還略微對方青青有些成見的黎二嫂都是滿眼都是淚花,他們沒用不能讀書。
可是,他們的孩子會了啊。
所以兩對夫妻都打從心眼里感激著方青青,無論孩子們可以學出什么樣的結果,至少可以有這個機會他們就很感激了。
只求著,三弟中舉以后,他們倆夫妻還有那個心可以繼續教孩子們讀書。
黎三郎點頭,對他二哥說道“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為做人。就機會就要讀書,而且要一直往下讀,讀書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
這句話還是媳婦說給他聽的,說是她無意中在一本雜書上看到的。
對于小媳婦的學習態度黎三郎一貫很滿意的,特別是她那個愿意進學的積極態度。
媳婦讀書的機會不多,于是就想辦法創造機會,舍不得花錢買書抄書不方便于是就自己找舊書。
而且,黎三郎也認為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媳婦跟他講過之后他就給記住了。
咳咳,其實所謂的雜書舊書都是方青青隨口胡謅的,她看的當然都是商城里面租借的或者在里面查找到然后刻印出來的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