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是石氏,三個兒媳婦也俱都換上了方青青從省城帶回來的布匹做好的新衣裳。
她們的娘家人見到了面目一新的閨女,也個個都愣神了,根本就說不出話來。
黎二嫂的老娘年紀比石氏要大許多,已經是老眼昏花了,這一日卻也讓家里的孩子趕著牛車將她送過來了。
一見到親閨女,就拉著黎二嫂的手到一旁詢問著“你們什么時候搬到縣城去的,咋也不回娘家說一聲”
黎二嫂訥訥不能言。
婆婆不讓說,她也不敢說。
那個時候按照婆婆的說法,是不能打擾了三郎的學習,所以一家人是靜悄悄的搬到了縣城。
就連買了宅院,也沒有特意辦酒席。
這一次則是不一樣了,壓抑了這么久,別說是石氏就是黎大嫂黎二嫂也都想出去“炫耀”一番了。
因為黎二嫂才能告訴她娘“那不是過年之前,老三媳婦幫我們想出了做生意的法子,我們去縣城掙了些錢。后來為了三郎讀書考試方便,就一家人搬過去了。”
“搬到縣城了是好事,以后你的兒子也比別人高一等了。”
好歹,黎二嫂的娘家人還是比那方二嫂的娘家人要強許多的。
因為她老娘聽了之后雖然臉色不太好看,卻也沒有提出別的要求,反倒是拿出了一塊肉和十個雞蛋。
這次他們特意帶過來的,雖然說是流水席,作為親家卻也不能給閨女丟臉了。
黎二嫂的老娘在家里還是有些權威的,于是就做主帶了這些禮物過來。
黎二嫂的眼眶有些發熱,“娘”
她的娘家情況并不好,這些東西,她娘不知道要攢多久呢。
而且她也還有嫂子和弟妹,她娘拿了這些過來,其他人能沒意見
這一次,黎二嫂的娘家人倒是很給力,她的兄長嫂子弟弟弟妹都只是純粹跟著老娘一起過來吃酒。
并沒有提出別的要求。
很快他們就跟方青青的娘家人一樣,進了老黎家院子,幫著做一些事情。
絡繹不絕的有人來,先是村里的大娘子小娘子,都是拎著籃子的。
里頭或者是幾個雞蛋,或者一塊肉,甚至是一把青菜的也有。
極少數的還用紅紙包了幾個銅板,送過來賀喜,村里人都一起湊了錢辦這次的流水席的。
所以其實不用另外給賀禮,大家都不空著手來也實在是高興為黎三郎感到驕傲,禮輕情意重。
畢竟,以后出去也可以說,我們村的誰誰誰那一年中舉了而且是鄉試的頭名
近親中來的最晚的反而是黎大姐夫婦,實在是他們家距離這邊太遠,緊趕慢趕的總算是在午時之前趕到了黎家。
此時黎家的院子里已經坐滿了人,家里面的桌椅板凳不夠,還從隔壁左右好幾家人那里借了許多。
黎大姐也帶了賀禮過來,卻是用一塊舊紅布包著,跟她老娘進了里屋才打開來的。
相比較而言,黎大姐帶來的賀禮卻是比較寒磣的了,就是一把青菜幾根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