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這也只是一個比喻,老黎家過年并不需要買豬。
三郎當官就是好,據說過年皇上還會給文武百官發一次年禮,意思是讓大家的年過得更愉快一些。
雞鴨魚肉算什么,方青青還想著會不會有牛羊肉,來點不一樣的吃吃看。
黎老頭則是一再叮囑兒子,皇上對你那么好管吃管住還發錢的,你要好好為他老人家辦事。
這話怎么聽起來怪怪的
黎修平和方青青面面相覷,但是略微一思索,也沒毛病。
只能說,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大的。
接下來的時間,黎大郎他們就不能繼續摻和賣春聯的事情,食鋪還要繼續打開門做生意。
按照家里人的想法,最起碼是要到臘月二十以后才關門休息,年后大概過了正月十五再重新開張。
之前主要是才到京城對這邊的環境不熟悉,而且他們是外來的也怕被欺負。
所以黎大郎黎二郎兩家人齊心協力的一起打理食鋪,實際上鋪子小并不需要這么多人。
關鍵是,那怕不開月錢也不劃算啊,把人都給耽擱在店里。
實際上并不是每天生意興隆高朋滿座,特別是大毛二毛都沒讀書了在鋪子里做賬房跑堂的,黎小妹妞妞在后廚幫忙。
再加上大哥大嫂他自己的媳婦,食鋪里就有周家的七個人,還有偶爾去鋪子里幫忙的爹娘老三以及三毛四毛。
黎二郎還考慮到,食鋪生意好了之后,是后廚需要有幫廚。
可是家里面除了大嫂還有弟妹,其他人的廚藝都不過關,而老三媳婦現在每天要去藥鋪也還是很忙的。
而黎二郎的性格,適合在外面跑,并不適合在鋪子里面守著。
所以一家人又坐在一起開會研究了一下,還是需要聘請一個大廚的,要不然黎大嫂一個人會忙翻了。
另外再請兩個幫廚,把黎二郎給解放出來,讓他去鉆研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現在,黎二郎則是打算繼續賣春聯,把京城周邊的幾個村落都跑遍。
更是為了考察京城周邊那些村子里人的生活情況,比方說同樣出去給人做工,可是在京城要給人的價錢絕對比在這幾個村子里的貴許多。
而且黎二郎本人就是從外地千里迢迢的進京的,太知道不同地區之間物品是有差距的,這也是為什么會有商隊的存在且能賺大錢的原因之一了。
南來北往的東西不一樣,比方說在南邊采買的物質給拉到北邊去賣,價錢絕對是要高許多。
至于說高多少,以及一南一北這來往之間需要的花費以及分工的費用,如果把這些都扣除還能剩下多少錢
這就是目前黎二郎在思考的問題。
本來他也可以直接去問老三和老三媳婦的,但是弟妹那話說得對,他如果真的打算南來北來跑商。
將來肯定會遇到一個人在外面的情況,難不成還要寫信給三郎幫著計算一番
所以,這些,都是黎二郎自己應該學會的。
哪怕一開始的時候困難一些,有這個決心去學,總能學會的。
距離過年的時間越來越近了,黎小妹基本上也不怎么出去了,留在家里幫著爹娘一起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