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局”造出來地水泥數量還是不夠,不過石礦附近的石灰工廠基本走上了正軌,很快就可以進行工作了,到時候第一批石灰將全部寄來平順府。
許佑汐把這些事情全部安排完,又是深夜了,她能在平順府呆的時間不多,她必須要趕在自己回上京前,親眼看見平順府往好的趨勢發展。
她不僅要把平順府變得越來越好,還要讓這里成為大乾賑災事跡的標桿
“以工代賑”從來都不是說,讓百姓靠干活換吃的,然后大乾地軍人負責指揮和看熱鬧
而是通過工作調動難民對生活的積極性,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當地生活生產恢復,從而不繼續需要政府長期救濟。
許佑汐自己也想過了,今年七八月份種下第一批土豆,冬天可以收成一堆土豆,到那時平順府的糧食就可以自給自足了;婦女開紡織工廠,多出來的布料可以對外售賣,又多了額外經濟收入。
按照這樣算下來,平順府最困難的也就是這半年,半年后,糧食和錢都有了,百姓都會記得這段恩德,孩子又將成為大乾未來的希望,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定會更加感激國家,那大乾未來的新生力量就是源源不斷。
許佑汐忙完之后,抽空看了眼另外兩地的進度。
拯救聞夏縣5100
拯救鷺洲4100
這兩個地方距離上京都比較遠,估計等負責的官員過去都等了好幾天,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么成績,但好歹進度是在向前走的。
對于孟之謙和鮑長年這兩個人,許佑汐還是挺放心的,不提別的,工作效率和能力上是半點問題都沒有。
如今大乾國運不順,后面發生地自然災害定然不少,這半年就是讓朝堂的頂梁柱親自給文武百官打個樣,日后所有官員都得按照這種標準去賑災
最好能讓百姓能產生一種念頭,天災不是來毀滅大乾的,而是為了讓大乾可以推陳出新。
每每天災之后,當地百姓的日子反都更加好過了
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那許佑汐在這三個地方花費再多心血都值得
天佑元年,七月初十。
平順府百姓忙碌地生活漸漸開始走向了正軌。
平順府府衙被朝廷派來的幾位老師斷斷續續地改造成了“公學”翻版,期間陸陸續續共招納了近四百多個孩子。
在完成農田清掃工作的隊伍中,除了男人外,也能看見不少用帽子遮臉的女子。本來說是白天做工,晚上休息,但這些災民似乎都格外珍惜這份機遇,完全不需要督促,各個都是主動干活干到深夜。
禁衛軍見著難民們如此拼命,也不好意思自己跑去休息,整個團體中都洋溢著種拼命干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