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十幾年的禮儀熏陶,使他姿儀端正,從容自然,他抬起頭來微微一笑,表示友好。
此時心中想的只是,何遂高將軍真是大方的好朋友。
少年眉眼微彎,淺笑溫雅,宛如三月春風,溫煦得恰好,王謙望著眼前不夠端莊,甚至可以苛責稱為輕佻,卻又誠摯笑顏,卻不由自主緩和神情,怎么也無法挑剔責備。
“還請荀郎君登車,隨我前往住處安置。”
“長史請。”
雖說“隨”之安置,但當然不需王謙親自指路,自有何家下仆趕車,至于伍瓊等也由王謙安排人陪他們去尚書臺消任務,他們屬于正式領命令辦差,歸來當然需要到相關單位復命。
上車過后,按照慣例,不熟的人,彼此考較一下學問,然后就熟了,所以王謙一路詢問荀柔各種經書解意,順便發揮一下哲學思辨,在他標準答案下,拊掌感嘆,“荀君果然不愧為神童,學識廣博,才思敏捷,謙也不及。”
“長史謬贊。”荀柔往氅衣里縮了縮,懷疑王謙正讓馬車環游雒陽。
其實,潁川別的不說,幾家士族歷史悠久又很重學問,手中絕版書簡,連皇帝都未必有,當然就學識廣博咯。不過,他更清楚,就這閱讀量,放到現代,根本不能打,也沒什么好驕傲的。
“荀君可知天子為何招你入京”王謙忽然正色問道。
“還請長史賜教。”終于要說正題了
“賜教言不上,我有一言,荀君權作路途消遣。”王謙侃侃,“天子見太平道之亂,思賢人而除天下黨人禁錮,這一年之中,天下被禁錮之士大夫,多被啟用征辟,施為地方,這才有短短時日太平道之亂,就得以平定,這都要仰賴天子的圣明聰穎。”
行吧。
“長史說的是。”
“天子欲招荀君覲見,亦是聽聞荀君在冀州之壯舉,”王謙再此時,又忍不住看了一眼荀柔風吹都倒的小身板,“荀君年未弱冠,即得見天顏,此乃萬分榮幸之事,當謝天恩。”
“是。”
他也沒想自己到能見到活的漢靈帝,當初覺得,有朝一日,能見到活的漢獻帝也就差不多了。
不過,這位長史說話,怎么就沒個重點
“當初黨錮之時,天子年紀尚小,為宦官挾持,如今黨禁大開,正是諸賢士用命之時。”王謙繼續道,“君先誅張角,又定下曲陽城,此等功勞,就連天子也心中震動,但張讓等人先前稱荀君未及冠,不過童子,以此阻止天子受官。”
“這話也也并無過錯。”荀柔點點頭。
這是兩漢以來的習俗,只要沒加冠,就不能入仕。不過也巧,若不是天子這時候征招,過了正旦,族中就準備擇吉日給他加冠來著。
“故而天子也無話可說,只是大將軍以為,荀君之功勞才華,不該如此埋沒,在天子面前力爭,夸贊荀君,才有這一次召見。”王謙道。
好的,他收回好朋友,何遂高,真心誠意感謝他全家十八代祖宗,真心的。
荀柔把凍僵的指尖縮回袖子里。
“多謝大將軍美意,只是不知大將軍想將我如何安排”
王謙再次往向眼前端正而坐的秀美少年,見對方始終溫溫煦煦,眼神清正,寵辱不驚,終于鄭重禮了官服綬帶,向荀柔端正一禮,“公子年未弱冠,卻已名傳海內,讓人側目,在下先前一直疑心公子名不副實,故出言試探,還請恕罪。”
“不必如此,有話直說就是。”
這就試探完了也沒問什么關鍵嘛。這是雒陽風氣如此,還是這位長史自己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