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雷不是候府嫡世子,不用留在京城侯府,他是從十三歲就跟著父親到了西北邊境。
說是看著三弟長大都不為過,論感情不比父親要少。
同為兄弟,知道的甚至還更多一些。
父親雖然疼愛三弟,畢竟還是武朝的將官,父親是不愿意邊境上誕生一個強大的狄族部落。
為防烏達部落對武朝有威脅,父親對他那個漂亮兒子,一直嬌寵養著,從來不教導朝堂之事。
甚至希望他統領部落以后娶個武朝女子,一輩子依附武朝,對武朝忠心耿耿。
可自己不那么想。
雖然古訓有“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可同樣有一句俗話“不能在同一棵樹上吊死”。
在自己看來,全家走上一條道并不是好事。
三弟身上同樣流著趙家血脈,武朝宮中也是他的姑母和表哥。
可是他同樣是狄族人,是侯府永遠都不敢承認的孩子。
而且這個把柄要是被對手伺機拿住,鎮北軍還將會再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好在三弟顯然不甘心平庸度日,他找自己要到軍令,偷跑到鎮北軍所轄衛所學習,現在又提出遷徙到迷達河谷。
鎮北軍早跟太子綁在一起,處境并非銅墻鐵壁,固如金湯。
三弟身為狄族部落未來頭人,還是另尋出路為好。
很多時候自己不能跟父親明杠,能給三弟的幫助不多。
現在偷偷送上盔甲刀劍,也算是放雄鷹飛回藍天。
希望三弟在草原有番作為,到時候兄弟倆能攜手碾壓狄虜王庭,開疆擴土,共掌西北大境。
趙廷雷再次翻開輿圖,手指停在碎金鎮上。
從上次羅倫回報沒有找到金礦,他就將此地放下了。
三弟說得對,迷達河谷雖然已經深入草原腹部,可有一條黃沙河跟碎金鎮相通,只要不陷入重圍,還有一線生機。
只是這碎金鎮作為退路也有缺點。
地處深山,只能屯兵百人。
河道崎嶇難行,而且夏季一旦遇上大雨,河水爆漲,這條退路就沒了。
碎金鎮還被當地官府放棄,又遠離邊境,后勤軍需保障一定跟不上。
想到此,趙廷雷搖鈴叫來傳令兵。
“傳令軍需官,碎金、廣堡、慶崗三地衛所的防務轉為三級,軍餉糧草盡快補齊。”
“是,千戶大人”
在羅百戶承諾一天后付款,碎金衛所的討薪風波才暫時結束。
回到寶林居,宋榛平憂心忡忡,他覺得自己的那兩百多文工錢要不到了。
宋得奎則大大咧咧寬慰道“大平,你人就在碎金鎮,衛所也不會跑,什么時候都能去拿,慌什么。”
宋榛平擠出一絲笑,他是沒有見過錢,只想兩百文又該買多少糧油了。
回來宋梨云依然在剔橡子殼,心里卻是想著羅百戶能籌集資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