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就是從小在女支院里長大,那種事兒見多了自然就心理變態了。
因著此事,他不但秀才被除名,還被關入大牢。
采花大盜終于落網的事情上報朝廷后,還未等來朝廷的批復,一直調查采花大盜一案的諸葛神侯先一步到來。審核過程中,諸葛神侯不光發現案情有異,還見識到了顧惜朝的才華。
這位才十幾歲的少年雖然身陷囹圄,前途盡毀,卻泰然處之,不卑不亢。通過談話試探出諸葛神侯與審判自己的縣官不是一路人后,顧惜朝有條有理的說出自己被誣陷的始末,還根據所知的信息分析出真正的采花大盜的一些特征。
真采花大盜落網后,顧惜朝這個假采花大盜被無罪釋放。諸葛神侯憐其遭遇,又極為欣賞他的才華,就收他為義子。
而他的賤籍也因立功,被皇帝特赦轉為良籍。從此以后,他的出身過了明路,再也不會成為別人對付他的把柄。
三年前,他通過會試,進入科舉的最后一步殿試。原本,他中了頭名,應該點為狀元。可惜那一屆,前十名要么年紀大,要么長相普通。
應該說,跟面如冠玉、器宇軒昂的顧惜朝相比,哪怕是小帥也變的平平無奇了。因此,他被皇帝從狀元改成了那屆科舉的顏值擔當探花。
當然,刨除顧惜朝十幾歲時的往事,考中探花一事是與楚留香重逢后當眾說出來的。所以聽到顧惜朝就因為長的好,就從第一名降到第三名,胡鐵花當即叫嚷不公平。
追命笑道“顧師兄只是個例,也有因此受益的人。”
他說起上上一屆科舉的探花李尋歡。
說到他,眾人就不陌生了,只因小李飛刀太過出名。
他出身世家,卻棄官跑去江湖上晃悠,把其老子和兄長氣的不輕,他卻依然我行我素;
他是文人,卻不知從何處學來一身武功。他的武器甚至一度排到兵器譜第三名。
好吧,又是個探花,或許他就是個探花的命。
追命說,原本李尋歡考中的是第四名傳臚,皇帝見他長相出眾,又想湊個“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好名頭,才將其提升至第三名。
胡鐵花把砸嘴巴“要這么說,他確實受益了。”
追命和顧惜朝相視一笑。兩人沒有說在朝廷,考中狀元還是考中探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否得到皇帝的看重,是否給皇帝留下印象。
就如顧惜朝。表面看進了翰林院后,狀元授予從六品的修撰,而探花只是正七品的編修。可三年期滿后,他直接被皇帝升任從六品的鴻臚寺寺丞,別看只升了半品,可一來是京官,二來負責對外事務,明顯前途不可限量。
而同屆的狀元和榜眼,則外放為官。離皇帝遠了,就意味著提拔的機會變少。除非本人不光學問好,連做官上也能出類拔萃,能力非凡。不然,也不過是泯然眾人矣。
更何況,相較于狀元,其實探花更受歡迎。因為朝廷有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說法。在頭幾名考生學識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皇帝通常為了照顧平民的情緒,大多都會選擇寒門出身的進士成為狀元。如此才顯得公平公正,讓科舉制度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而被點為探花的,并不一定意味他的學識就比狀元差一些。反而說明這位考生要么家世不錯,要么長相出眾。總之,唯有獨到之處,才有可能成為探花。
朝中之人皆心知肚明,現任的年輕皇帝就是個顏控,所以顧惜朝被降至探花后,不但不會心生不滿,相反他還得到不少人的恭喜。
對于不知內情的人來說,這就離了個大譜了
至于現在顧惜朝好好的京城不待,怎么跑到沙漠中來了。
想想他的官職,不用問也知道肯定跟焉耆王的壽辰有關。
這時,楚留香將話鋒一轉,說起自己一行人近幾天的遭遇。
這個話題本是為了避開顧惜朝和追命的公務,誰知聽到罌粟毒后,兩人俱是神情一動,迅速交換眼神。
“這種毒發作時有什么癥狀”顧惜朝問道。
楚留香輕笑,不怕他們問,就怕他們不問。他隱隱感到毒品一事背后并不簡單,勢必需要朝廷的介入,才故意提出。即便此時他們不問,他也會找機會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