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器械進入攻擊范圍之后,便開始向城頭發起了攻擊,而此時早已經準備好填河的河東軍俘虜背起已經準備好的布包,朝著安邑城的護城河沖了過去。雖然是俘虜填河,但是皇甫超博并沒有將他們當成炮灰使用的想法,護衛他們的盾牌手也早就做好了準備,隨著一聲令下,舉起手中的盾牌將這些俘虜護衛在下面。
而與此同時,城頭的各種器械也開始與城下進攻的器械進行對射,雙方你來我往,空中箭矢巨石飛舞,各種呼喊慘叫聲也在城墻上下響起。
一萬俘虜士卒被分成了十波,分配到三面輪流填河,花了一天的時間,損失近三千人后,終于將三面城墻的護城河各填出十數條攻城通道。經過這一天的戰事,司州軍也損失千余人,其戰沒有三百,重傷兩百余,其余五百多人都是不同程度的輕傷。
第二天開始,真正慘烈的蟻附攻城戰才正式開始。蟻附攻城開始后,俘虜就已經不能再使用在攻城方面,所以趙云又將他們調去砍伐樹木,協助后營的輔兵和工匠制作各種器械。
有了大量器械的幫助,攻城的損失稍微減少了一些,但是經過三日的戰事,仍然有近萬士卒傷亡,這還不是最郁悶的。讓皇甫超博最感郁悶和不解的是,每次士卒攻上城墻之后,總是不能守住城頭太長時間,以致于這三日時間里,數次攻上城頭,都被河東軍給趕了下來。
在趙云隨后的了解中,眾人發現河東城內似乎有一支很強的士卒,雖然數量并不多,卻總是能夠在關健時刻穩住城頭的局勢,數攻上城頭的自家士卒趕了下來。
皇甫超博的意思是將戰兵營或者是親衛營士卒派出攻打一次試試,但是卻被趙云和龐統兩人給拒絕了,因為現在城內士卒的銳氣未失,現在就派上自家最強的士卒,對戰局于是無補,說不定還會將這些精銳折損在城頭。
與眾人商議之后,龐統便提議分兵之策,既然安邑城短期之內不可能攻下,那么就留下部分兵馬監視安邑城兵馬,從大營中分出部分兵馬,先將安邑周圍各城都攻下,到時留下一座孤城,勢必不能久守。
龐統的建議得到了趙云諸將的贊同,在經過一夜休整后,大軍一分為三,趙云領白馬義從和一校戰兵,再加上楊奉領一萬五的守兵,一共兩萬五千大軍渡過涑水然后往北攻打聞喜,而蘇致與左校兩人則領一萬戰兵和一萬五守兵,繞過安邑城,往西攻打猗縣。為了攻打所需要器械,兩部還各帶走了五千輔兵和俘虜。
其余兵馬則在皇甫超博的統領下,圍困安邑城兵馬。雖然留守大營的只有五萬大軍,卻有皇甫超博的一萬親兵,一校戰兵還有就是三萬五千守兵,再加上營內的傷兵和輔兵數萬人。而安邑城內的兵馬,經過數日大戰之后,雖然折損不大,卻也只有不到四萬大軍,再加上并無騎兵,所以司州諸人都并不害怕城內大軍的什么舉動。
相反,大家都還想著如果河東軍能夠出城攻打自家大營才好,不過,為了穩妥起見,皇甫超博還是令賀若隆的金雕不時上天,巡視安邑周邊百里的情況。好在,分兵之后的兩天時間,河東境內都沒有見到大部兵馬活動的跡像。
分兵后的第三日,趙云就派人回來稟報,大軍已經抵達聞喜城下,開始填河準備明日開始攻城。倒是蘇致部,一直到第三日傍晚才抵達猗氏城下,準備明日填河,估計快的話,后天才可以攻城。
對此皇甫超博卻是并不在意,既然金雕沒有發現異常,那就按照既定方案執行就是了。不過,在皇甫超博將兩部將領回稟的情報交給龐統,他卻看著兩份情報陷入了沉思當中。
皇甫超博覺得很是奇怪,見狀問道“士元難道發現了有何不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