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眼睛平視眾人,“我聽說過一個關于育種的案例,有一個地方他們的農業局歷時三十年,經歷了好幾代人,終于培育出一種高產小麥。這個小麥的產量高,口感好,耐貧瘠也耐干旱,農民試種之后都很滿意,但是它最后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
臺下的學生激動起來,好些人大喊大叫“是搞破壞,我們必須得造的反,奪他們的權,我們革命群眾當家作主”
他們喊叫的時候還狠狠瞪著趙老師,后者連頭都不敢抬了。
田藍無語,她完全沒想到,大家會往這個方向想。真是時代特色啊。
她不得不開口維持課堂秩序“不是的,跟這個沒關系,是農民自己的選擇。聽我說完,種子是農業局培育出來的,這個種子很好,但是制種的成本一直沒辦法降下去。農民原先種的小麥一畝地收500斤,種糧價值5塊錢。這個新的小麥畝產700斤,買種糧的花費15塊錢。農民本來可以種三畝的麥子,現在只能種一畝了,他們自然也就不愿意選擇這種昂貴的小麥種。”
臺下人開始議論,高衛東皺眉毛“可是多打了200斤小麥,那價值不止10塊錢呢。”
其他人跟著點頭,就是,又耐貧瘠,又耐干旱,還高產。那即便種子貴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嘛。
田藍目瞪口呆,完全沒想到大家居然是這么個反應。
她剛才舉的例子不是憑空亂造,而是她一位師兄親身經歷。師兄實習的時候,參加過這個項目,項目的主導方就是一個偏遠地區貧困縣的農業局。
比起高校和各個研究院研究所,他們的研究條件可以說相當簡陋。
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幾代農業人仍然孜孜不倦地繼續小麥育種的科研項目,最后評選時反響也很好,被認為是優質的小麥品種。
但就因為育種成本居高不下,推廣艱難,最后這個項目還是夭折了。
畢竟半個世紀后,優良的小麥品種已經不勝枚舉。幾乎每種拿出來的都有自己足以獨當一面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劣勢都可以被無限放大。
但現在不同,現在優質的種子有限,所以大家能夠忍受相對高昂的育種成本。
田藍只好訕笑“我說這個是因為要考慮投入成本跟收益的比率問題。成本越高,推廣一件事就越艱難。咱們還說回冷浸田,挖塘的成本太高,投入太多,不容易為大家接受。除此之外,水面種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除非親眼見到,否則很難相信。”
她笑著強調,“當初我說在水上種稻子的時候,你們不也覺得是天方夜譚嗎”
但大學生們還是不想放棄,高衛東強調“接受新事物都需要時間,只要我們的技術獲得了認可,那么推廣下去并不難。”
真是理想主義啊。
田藍搖頭“請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現在覺得水面種植很簡單,是因為我已經收集到了足夠的資料,我知道要如何做這個事。無論是栽培基質的配比還是浮床的制作,這些我都可以手把手的教給大家。但是其他人沒有這個條件,只能慢慢地進行。而且我們現有的被閑置的淡水面積很多,江河湖泊乃至魚塘水坑,這些都可以用來做水面種植。我們無需把冷浸田都變成湖泊,然后再養魚再種植,不適合現狀。請大家注意一件事,搞農業生產一定要因地制宜,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
高衛東嘀咕了一句“你石頭上種菜也叫因地制宜嗎根本就不能長東西的地方。”
田藍一本正經“當然,豐富的光熱資源本來就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原料。這件事情放在平原地區未必合適,但是戈壁灘交通不便利,自給自足是最方便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