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大多數人,尤其在鄉下,都穿的破破爛爛。誰有一身沒打補丁的衣服,那必須得是出席重要場合才舍得穿上身的。
他們大多數人吃不上面粉和大米,在農村的日子,她天天跟著大家一塊兒吃土豆。當然,這是在跟美國完全不同的體驗。留在唐家大宅里時,土豆肯定要經過精心的烹飪,不可能就這樣簡單的烤一烤或者煮一煮,一點點油都見不到便送到大家手里剝了皮就開始吃。
像絕大部分熱愛苗條的女人一樣,唐安妮曾經以為食物中看不到油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能省去很多麻煩。她以為自己熱愛蔬菜沙拉,最好是連沙拉醬都不加的那種,這樣可以避免攝入更多的油脂。
可當她吃了整整兩個月的土豆,中間連肉都沒吃過幾頓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居然瘋狂地想念肉湯。她還特別想吃奶油,空口吃,大口大口就能往下咽。
所以,在上牛車時,她給自己打氣,一學期,堅持完一學期就好,也算給自己有了個交代。人不能言而無信,她已經20歲了,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能前腳說好后腳就逃跑。
結果下了牛車,一群小孩子圍上來,滿臉興奮地看著她,她的思想就動搖了。她甚至在瞬間就想到了,如果一學期后自己離開的話,這些燦爛的笑臉會不會變成哭臉他們會多傷心啊。
跑得最快的小男孩拼命地將手上的東西抬得高高的,非要塞給城里來的老師“給你吃,好吃的,特別香。”
他手里緊緊抓著的是一枚蛋。
這不是雞蛋,他家只有三只雞,雞蛋得用來換鹽換針頭線腦,是家中最大的副業經濟。
即便是爺爺奶奶,都舍不得吃雞蛋。
他拿的是野鴨蛋,從蘆葦叢里翻出來的野鴨蛋。這是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最大的營養來源。野鴨聰明的很,總是會把窩藏在隱蔽的地方。如果誰能找到一枚野鴨蛋,肯定要被小伙伴們羨慕死。
小男孩用灶火的余溫煨熟了野鴨蛋,卻舍不得自己吃,他要留給老師。
因為媽媽告訴他,他們村太窮了,老師吃不到好東西實在受不了,所以才回城里去的。城里有各種各樣的好吃的。
他不知道什么才是好吃的。
媽媽強調,天天能吃蛋。
他就理解了。如果換成他,天天都能吃上蛋,那他也愿意回城里去。
城里多好啊。
唐安妮看著那沒臟兮兮的蛋,因為是用稻草灰煨熟的,所以上面還沾了黑灰。從衛生的角度來說,她真的沒辦法吃下這樣的東西。她從小受的教育就讓她無法忍受。
她發誓她也不是饞蛋。在見識了中國鄉村的窮困之后,從縣城出發前,她已經盡可能做了準備。
她幾乎搬空了商店,一箱子行李裝的全是各種罐頭,有鱗魚罐頭,有水果罐頭,還有小海鮮,每一種要么高糖要么高油,反正都是高熱量的食品。
除此之外,還有餅干和糕點,同樣高油高糖。她甚至還弄到了一大塊咸肉。她的同伴們告訴她,切下一片放在菜里一塊煮,會讓食物變好吃很多。
她相信,靠著這些她起碼能支撐一個月。等到一個月過后,她還可以托人從縣城幫她買東西。反正這里的物價非常便宜,好多東西已經不需要票證了,只要有錢就行。
她伸手接過了那枚野鴨蛋,以為這是本地某種奇怪的歡迎習俗。她在大家的目光注視下,敲碎了蛋殼,硬是吃掉了那枚野鴨蛋。
上帝呀,她必須得誠懇地說一聲。野鴨蛋真的很難吃,有種奇怪的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