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雖然從水轉百戲、走馬燈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科學之處,可惜老古董們只將這些玩意兒當做是“奇技淫巧”,未能對它們背后的科學原理加以重視。
而到了后世一大批西洋物件伴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而來,人們驚異于這些稀有玩意兒的精美與巧妙,但在心里仍然覺得這是“奇技淫巧”,對其通通封存起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難以改掉的歷史慣性。
這走馬燈,點燃燈內的蠟燭,讓產生的熱氣形成熱氣流從而驅動輪軸轉動。
這時,輪軸上的剪紙就可以輪番投射在燈籠的燈屏上,也就形成你追我趕、猶如走馬的外部效果,這也就是“走馬燈”這個名稱的由來。
走馬燈的制作原理,其實跟現代的燃氣機是基本一致的。
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了走馬燈,而歐洲的燃氣機直到1550年才發明出來用于烤肉。
燃氣機經過進一步發展演變,就有了渦輪噴氣式的發動機。而發動機對于工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齊夭夭一臉歉意地看著他說道,“抱歉語氣不太好。”
有時候現代人覺得古人特別蠢,古代人蠢嗎不相反人家聰明著呢
古人當然也知道技術可以帶來財富,但是財富對古人來說有時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對于統治者來說,核心的訴求是穩定,而不是效率。
穩定可以犧牲一切
如果技術帶來的只是單純的生產效率的提升,那么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會接受。
問題在于,技術必然會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影響分配,影響生產關系,影響階層力量變化。
而且怎么個影響法,是難以預測的。
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未知才最為恐怖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產生的后果是不一樣的。
這個世界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存在任何可持續的指數增長,到處都是殘酷的存量競爭與零和博弈。
例如耕地所用的犁一步步的革新,但是任何增量都會迅速被人口增長平抑。
結果就是從古至今,無論何時,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天災人禍加上戰爭、瘟疫,對人口的影響都比技術來得猛烈。
那么技術不是“奇技淫巧”還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