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家所在的松縣并不大,但卻很繁榮,原主跟喬庭結婚后將房子蓋在了縣城西郊的永和村,這一片在七八年前還是個農村,后來隨著個體經濟戶的崛起,有錢的人多了,大家都往城里走,這一片的房子土地忽然就變得金貴了起來。
不知不覺中,永和村的開發越來越好,一群手里有錢的個體戶都聚集到了這邊,各類商店小學診所等醫療措施也隨即開滿了這一片。
松縣沒有圖書館但卻有一家華新書店。
華新書店在縣城中心,開在小學跟中學的門口,從永和村走路過去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應如月沒有選擇乘坐三輪車,而是沿著原主的記憶慢悠悠的往縣城中心走去。
對于這個世界,應如月十分的好奇。
街道上鋪著硬硬的水泥地,兩邊是青磚瓦房,路上人來人往,偶爾還會有人騎著兩個輪子的車從身邊疾馳而過。
沒有衣著襤褸的百姓,也沒有隨處可見的污濁,更沒有騎著馬從街頭奔襲到街尾以鞭打百姓為樂的權貴子弟。
一個小孩子從應如月的身邊橫穿馬路要到對面去,一輛自行車正好騎過來,小孩子被嚇得楞在原地,自行車在緊急時刻剎住了車,騎自行車的年輕男子隨即便下來給安撫被嚇呆的小孩,順便再訓斥一頓匆匆趕來的小孩母親,在母親的道歉聲中,他跨上自行車再次疾馳而去。
應如月初下山時也曾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但結局卻大不相同。
那個孩子被馬撞到了,都還沒爬起來就被馬的主人鞭打致重傷,若不是她在暗中用她們植物系精怪天生就帶著的愈合能力幫了一把,那個小孩估計也就活不成了。
兩個相似的案例,不一樣的結局,這讓應如月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感,嘴角也不自覺地掛上了微笑。
華新書店很大,應如月順著老板指的方向去了角落,在書架的最上層,列著好幾本關于新華夏法律的書。
應如月一本不落的全都買了。
松縣中學的邊上有一條泥土小路,順著那條泥土小路一直走,便到了河邊,河邊種滿了柳樹,此時正是春夏交替之際,風又柔又暖。
作為一株植物,應如月最喜歡的就是呆在水邊,她隨意地在一棵柳樹下坐下,從袋子里拿出書本翻開,找到婚姻相關的法律仔細熟讀,看完后應如月嗤笑一聲。
從河邊離開,應如月沒回原主跟喬庭的家,而是回了原主的家。
應家居住在政府邊上的小巷子中,從河邊過去不用五分鐘就到了。
這是一間典型的南方民居,外表方正如印,青磚白墻,古樸的大門上是兩個圓形的銅制手環,兩扇木門之間虛掩著一個縫隙。
應如月站在門口,止步不前。
她天性不喜歡與人扎堆,剛誕生靈智后她便找了個沒少的地方去吸收靈氣,化形后也是找的是人少的地方去居住,這么多個日日月月來,應如月的朋友一只手都數的清楚。
她沒有親人,也不知道怎么跟親人相處,面對原主的家人,還是原主最虧欠的家人,饒是理智如應如月也不知道怎么去相處。
就在應如月猶豫不決時,大門被打開了,接著應如月就被拉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