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紡織廠開始運作,就有棉布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范全兒家的布坊干脆將其他布匹逐漸淘汰,專賣棉布,在豐源縣漸漸打開了局面。
李素商讓范全兒注意加強安全防范,范全兒雖然覺得莫名,但還是照做了。
于是范全兒店面和紡織廠那邊全天各有四五個人輪流執勤。
孫氏也托了她老爹的關系,如今縣里的巡捕也時常往這條街上拐。
大量棉布的快速生產和銷售對豐源縣本就不大的棉布市場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導致棉紗和棉布價格有所下降。
棉織品價格下降對李素商他們的紡織廠影響不大,但是對于那些在自己家紡紗織布的人家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
她們仍然每天辛苦地紡紗織布,但是棉布價格卻一降再降,逐漸無法負擔家用。
一旦個體紡紗織布變得不再能掙錢,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失業,失去生活經濟來源,會使人陷入困頓的局面,甚至有人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機械的進步使得生產力得到解放,同樣的時間和精力產出的產品是原來的十倍,固守不前的就會受到巨大打擊。
但是這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今李素商能做的也只是讓改變來的更溫和一些,讓損失變得更小一些。
他們打算開始向豐源城外“出口”棉布,逐漸蠶食外面的市場。
除了進入李素商他們的紡織廠的工人,城外的其他流民如今也漸漸找到糊口的營生。由于豐源的青壯大多被征去當兵,城里城外也有許多用工的地方,流民的加入帶來了混亂,也帶來了復蘇。
他們仍然沒有住房,各自在城外搭起高低錯落的帳篷,擠擠挨挨的,像是沖著天空怒吼。
顧三和福叔趕著車回到豐源城外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景象,拉車的驢子輕快地抬腳,落下,發出唏律律的哼聲,仿佛是也在為歸家而感到欣喜。
進城后就看見有一群人手里拿著些斧子,鐵鍬,掃把等物,氣勢洶洶地向某個方向去,嘴里還念叨著什么“砸了他家店”、“讓他們給個說法”等話。
顧三和福叔對視一眼,都有些好奇,于是跟了上去。
跟著這群人到了一個叫范式棉布的地方,顧三駕著驢車在一旁停了,從褲腰里掏出一把炒黃豆來,分給福叔一半,又喂給毛驢一口,自己才一邊看熱鬧一邊撿著吃。
那店里人早看見有這么一群人來者不善,從里頭出來了五六個彪形大漢,就面無表情地看著這群人想要做什么。
這群人中想必是有個領頭的,壯了壯膽子站出來,用手里斧頭指著那群大漢,回頭煽動道“就是因為他們家賣的便宜,咱們才賺不到錢大伙兒上啊”
身后一群人群情激奮,叫嚷著沖了上去,奈何那店家早有準備似的,彪形大漢們非常對得起他們的外表,不是什么花架子,兩邊勢均力敵,甚至店家方面還隱隱占據上風。
這群人沒有占到便宜,心里就怯了一截,這時出來一個叼著煙袋的老頭兒,雙手高舉著說“大伙兒都停一停,有話咱們好好說”
眾人逐漸分離戰局,倒是不動手了,但氣氛仍然僵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