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為什么沒參加科舉
原因就很樸實。
單純的只是因為這位鄭公子實在太不擅長讀書。
他走了鄭家的資源,恩蔭進了國子監,原本可以不經科舉直接做官,只需從國子監順利“畢業”即可。
然而,可憐鄭公子頭懸梁針刺骨,力氣沒少用,辦法沒少使,偏偏就是回回考試都吊車尾,死活就是過不了國子監的“畢業”考核。
墊底之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連個藏拙找補的機會都沒給鄭氏留。
于是,他一氣之下,又或者是因為無顏留在京城,便小包袱一卷,游學去了。
行至江南道時,偶遇一位正在赴任途中的故人,便結伴而行。
那故人剛剛高中,卻沒能如愿留在京城,只得了七品縣令的官職,遺憾離京。
鄭公子想做官,想找個沒人認識他的地方做官,離那個讓他備受恥辱的京城遠遠的。
而這故人,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不惜一切留在京城,結果卻被一紙調令逼得遠走他鄉。
于是,兩人一拍即合。
鄭公子拿了故人的官印,頂著故人的名字,開開心心做縣令去了。
他深信只要他做出一番成就,到時候冒名頂替這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自有鄭氏替他抹平。
做不出成就,那平庸無能的也不是他,他大可將名字還給故人,脫下馬甲做回鄭公子,繼續找別的路子。
可進可退,可把他聰明壞了
至于貪腐,事實上,在案發之前,他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在貪腐。
縣里的鄉紳富商給他送銀子,送美人,送奇珍異寶,他照單全收,就像以往在族中收取門客供奉時一樣。
不都是別人給他送錢嗎
有什么不一樣
有所求收了銀子就要辦事
那和他鄭公子又有什么關系呢辦事的不都是底下的小吏嗎
這不就與在族中一樣嗎
然而,并不聰慧的鄭公子卻沒有意識到,鄭氏收取供奉,自然有抹平痕跡的手段,叫人抓不到把柄。
而他大咧咧的收銀子,卻是老壽星吃砒霜,嫌自己命太長。
年初花文曄在江南道收集證據時,還真沒注意那一堆名單中夾雜了一個冒名頂替的鄭公子。
直到唐明堔去抓人,與鄭公子面對面見著了,才驚訝發現這人怎么這么眼熟呢
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干了什么的鄭公子,見到了京城的熟人,第一反應竟不是逃命,或是想法設法脫罪,而是惱羞成怒的質問唐明堔。
“我都已經躲到江南道了,你怎么還追到這里來嘲笑我”
驚得唐明堔都不知道該從哪一條律法給他掰扯清楚
四目相對,無言以對,唐明堔只得毫不留情的揍了他一頓,“你個不學無術的蠢貨害得我又要多抓一個犯了欺君之罪的逃犯,你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