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帝葬禮結束之后,群臣幾乎是一天都等不得,迫不及待地舉辦了登基大典。
前兩個月,北邊又打了幾場,規模雖然不大,所耗費的錢糧卻著實不少。再加上其他等著用錢的地方,這一年還沒有過完,之前收上來的秋糧就已經花得差不多了。而接下來馬上就是冬至和新年,花錢的地方更多。更不用說明年的預算,至今都還拿不出一個確切的說法。
這讓朝臣們如何能不著急
所以將梓宮送入帝陵的第二天,關于登基大典的奏折就放在了新君的御案上。
慶王自己當然拿不了注意,直接把奏折一袖,就去了東宮。
紫宸殿內侍奉的太監們見狀,一個個驚得瞪大了眼睛。事關國家大事,這殿里的折子怎么送來又怎么發還,那都是有規矩的,經手的每一個人都戰戰兢兢,生怕出錯。
即便是皇帝,對待這些軍國重事,也向來鄭重其事。像這種直接把奏折帶到其他地方的情況,這些內侍們還是頭一回見。
大越立國至今,才傳到第三代慶王登基之后算是第四位帝王,但因是兄終弟及,還是同一代。前頭的高祖和太宗都是起自民間,還是到先帝時,才開始講這些規矩。
但慶王偏偏又是從封地回來的,他不守規矩,他們也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攔。
于是便不約而同地看向了御前大總管衛海。
衛海對這些期盼的視線視而不見,一甩拂塵,就跟了上去。他不像別人,覺得這是什么大事。畢竟這些奏折送來,就是為了給陛下看的,陛下看見了,那別的就都是小事。
再者說,接觸的時日尚短,他還沒有摸清楚這位新主子的脾性,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就開口勸誡。
一行人來到東宮,皇帝長驅直入,衛海等人卻是被留在了外面奉茶。東宮的女官們十分客氣,衛海便加倍地客氣回去。畢竟皇帝回宮以來,一天三頓地往這邊跑,可見對皇后的看重,他自然不敢怠慢。
賀星回剛剛斟酌完后妃和皇子皇女該如何冊封,本來也正要去紫宸殿,見皇帝過來了,便笑著招手,“你來得正好,看看這份單子,可有什么錯漏之處”
皇帝大步走過去,也不坐下,就站在她身后,垂著頭去看她手里的單子。
后宮人雖多,但這單子倒是列得十分清楚,讓看的人能一目了然。他一面看,賀星回一面說,“登基大典想必就是這幾日,我想,這冊封后妃子女的典禮不如也一起辦了,省得以后麻煩,陛下覺得可好”
“阿姊定了便是。”管理后宮是皇后的職責,皇帝雖然憐惜那些女子,卻從不會在這種事上質疑星回的決定,見自己關切的幾個人名字都排在前面,孩子們是每個都照顧到了,便別開眼不再看,從袖中摸出那份奏折來,“正好,下頭送了登基大典的流程過來,我拿來給阿姊瞧瞧。”
賀星回接過來,一目十行地掃過去,眉頭漸漸皺起,“太過靡費。”
都已經這么窮了,還要把錢花在這種撐場面的地方,真是不知所謂。這錢也不知道從哪里挪過來的,登基大典辦得再風光有什么用窟窿終究還是要她來田,這可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也難怪他們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