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書院招收的學生,年齡不會太小,也不能太大,大概是十到十三歲左右,如此,在書院經過五到十年的教育之后,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后或是直接去參加科舉考試,或是游學天下繼續提升自己,又或是埋首鉆研某一門學科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都可以由他們自己來決定和判斷。
所以十年后,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學生,現在都已經出生了,兩三年內,就可以開蒙。
因而,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很有必要將蒙學教材也納入其中。
這一天的會議,只是讓大家了解一下總的章程。至于更具體的內容,那就需要所有人坐在一起一點點的打磨了。陸裳因此還將工作的地點轉到了藏書院那邊。因為這里有天底下最全面的藏書,方便隨時查證。
不過這些山長們身上都還有許多俗務纏身,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所以陸裳的計劃,是先列出一個整體的框架和目錄,之后再慢慢地往里面填充內容。
甚至于在有了框架之后,就可以直接將各個部分的內容交給某個人去負責,等下次聚在一起的時候,再進行審核。
而且在填充內容這方面,也不必局限于山長們,如果能請到在某個方面有所長的名士大師,自然更好。就連朝中很多官員,其實也可以邀請他們參與到這項大計之中來。
陸裴每次進出藏書館,都有一種十分奇特的感受。
這里的藏書,很多都是世家捐出來的,所以對他來說大部分都很熟悉。可是它們被陳列在藏書館里,好像又會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它們是無聲的見證者。將來總有一天,現在的變化也會變成一本陳舊的書,被放入其中。
但是現在,陸裴想到這一點,已經不會再感到惶恐,以及因為惶恐而產生的抗拒。
因為他已經身處其中了。
在藏書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山長們便意外地發現,他們并不是這里唯一的訪客,偶爾會看到另外的一些人過來翻找書本。
這些人,是編修館最新項目的參與者。
最近這幾年來,隨著糧食產量增加,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各行各業也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所以最近,張蕓正在聯合工部,打算編撰一整套百工技藝相關的專業書籍。
在封建皇朝時期,很多好東西都是不對外公開的。比如工部這個不顯山不露水的部門,其實就藏著無數秘而不宣的工藝。這些東西,都是歷朝歷代的工匠們發展出來的,外人卻很少知曉。
其實在工部,這些技藝大部分也不怎么受重視,不過是放在庫房里接灰罷了。
因為皇室最重視的往往是各種奇觀,對于這些細枝末節,上位者不會感興趣。而背靠朝廷,工部想要創造一項奇觀,往往不計成本、不惜物力,于是最需要的也并非是這些工藝,而是人。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就完全可以代替一件方便快捷的工具,或者一種省時省力的工藝。
而朝廷是永遠不會缺人的。
所以有時候,連工部自己都會忘記,他們手里還有這樣的好東西。
這回張蕓主動提出要與工部合作,連工部的官員們都很吃驚。但是想想這件事自己又不吃虧,而且眼看著好幾年了,自從賀星回還朝之后,各部都得了好處,只有他們工部是爹不疼娘不愛的小可憐,他們也是想做出一點事業來給皇后看看的。
所以他們答應得非常干脆,爽快到張蕓一開始都不敢相信。
而這個提議送到紫宸殿,賀星回也非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