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阿喜是對的。
無論暗地里怎么想,但是沒有人站出來公開反對。而那些議論的熱度,也始終只維持在報紙上,朝廷這邊則是一直保持沉默。
隨著這個消息越傳越廣,支持的聲浪也越來越大。
賀星回在民間的影響力,已經深入了每一個角落里,老人們對比著二十年前的日子和現在,孩童和年輕人們細數著這些年來出現的新鮮事物,沒有誰能不喜歡她,不崇敬她。
世家所謂的"人望"一直只集中在內部,并沒有重視過這些普通人的想法,也不知道他們爆發出來的力量會如此強大,街頭巷尾、村前屋后,人人都在議論,人人都在支持。
甚至讓人恍惚地生出一種"天命所歸"之感。
開明十五年的最后三個月,就在這種表面平靜、暗里微瀾的情況下過去了。
最終,朝臣們也沒有商議出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方案,來反對這對至尊夫妻。而在這段時間里,禮部也已經將禪位大典的每一處禮節和流程都整理了出來,確保每一處都有來歷,然后才上呈御覽。
陸裳是在十二月底才匆匆趕回燁京的。
她的任期還沒到,這次是專門為了禪位的事回來的。這樣有紀念意義的時刻,她自然想親眼看到,親身經歷。
事實上,暗地里請假的、找理由回京的官員并不少。特別是開明以來入朝的那些年輕官員們,誰都不愿意錯過這個賀星回人生中最榮耀的、千載難逢的時刻。
至于涌入京城,想要湊這份熱鬧的商人、百姓和世族寒門的讀書人,更是不知凡幾。
燁京城內外的客棧和旅店都住滿了,比士子們趕考的時候還要熱鬧。或者說,這熱鬧中的很大一部分,本來就是各地趕考的士子湊出來的。今年雖然有這么一件大事,卻并不影響春闈的安排。反正都是要上京趕考,他們自然不介意提前一兩個月趕來。
遠遠地看到燁京城高大的城墻,車夫舒了一口氣,轉頭道,"家主,已經能看見燁京城了。"
陸裳雖然算計著時間,知道不會遲,但聽到這話,還是忍不住掀起車壁的簾子,往外望去。
如今的燁京城人煙稠密,遠遠地就能看清那種熱鬧。陸裳看了一會兒,確定城郭的規模又比自己走的時候擴大了一些。
遠觀只令人感慨,身處其中,才能真正領會到那份熱鬧。
馬車駛到城門口,又一次停了下來,因為這里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家主,可要我上前通稟一聲"車夫問。
城門口雖然不準插隊,但官員們只要通報了身份,就可以直接入內。這倒不是特權,只是怕耽誤了正事。百姓若是有就醫之類的急事,只要拿出證明,也會直接放行。
這回陸裳沒有掀開簾子,直接道,"不必。"
她在燁京城也算是個名人,認識她的人并不少,而她不想驚動誰,只隔著車簾,靜靜地聽著四周的人群寒暄說笑。他們的話題千奇百怪,頗有一些陸裳不知道的新聞,但不管是什么樣的話題,最終都會轉到皇帝禪位、女皇登基的事情上去。
這個時候,關于這件事的爭論早就已經結束了。所以這些人提起來,只是覺得新鮮有趣,畢竟女皇登基,這是自從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從未有過的事,算是開了一次先河。
不過,皇后開的先河本來也已經很多了,所以要是因此就大驚小怪,反而會被人鄙視。
陸裳聽到這里,不由微微一笑。
進了城,這里比城外還熱鬧。因為人多,即便已經臨近新年,街上的商鋪和攤位很多都還在營業。幸而新修的道路已經被拓寬了,行人和車輛走的路也被分開,雖然難免有擠占之事發生,但從進城到回家,一次擁堵都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