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無聲地流淚,兩士兵見狀不知如何安慰,只得與李沐兄弟打了聲招呼,轉身離去。
李沐上前輕聲道:“娘,一會爹爹的……就要送來,家里還得先準備一番。”
楊氏抹了一把眼淚,眼神空洞地看著李沐道:“沐兒啊,沂兒啊,天要塌了啊……。”
李沐心中一陣悲切,眼淚婆娑起來。
一邊李沂睜著紅眼道:“大哥,我要去從軍,我要為爹爹報仇。”
楊氏聽聞,突然抬手巴掌扇了過去,哭罵道:“你這個不曉事的畜生,你要讓娘沒了丈夫,再沒個兒子?”
李沐連忙撫慰李沂道:“二弟,你還小,一切等料理了爹爹的后事再說,聽娘的安排。”
李沂見楊氏生氣,雖然心中不忿,但終究不再吵嚷。
這時,門外來了四名府兵,將李英節的尸體運了來。
楊氏坐在那一動不動,李沐只好帶著李沂迎出去,李英節身中的箭已經被拔了去,除了胸口的血漬,別的地方并無傷痕。
李沐和李沂跪下沖李英節磕了三個頭之后,懇求府兵一起幫忙,將尸體抬進家門,又卸了門板,將李英節停在門板上。
幸虧邊上高鄰一起買了些香燭紙錢,才算是將后事辦了起來。
只一宿之隔,讓一個本是安樂的人家從此失去了頂梁柱。
所謂世間滄桑、福禍難測,莫過于此。
當日,常掌柜和梁仲業聞訊前來吊唁,送了厚禮,并招呼來幾個伙計來幫忙。
李家在姑臧沒有什么親戚,所以,尸體停了三日,便在鄰居們的幫忙下,將李英節葬在了城外一個丘陵上。
葬禮之后,楊氏變得沉默寡言,更加憔悴起來。
一家人沉浸在哀傷中,李沂也不再提從軍之事,也不再跟隨李沐去梁仲業處讀書,只是每天練武不止。
大約過了十來天,有都督府的府兵前來通知,李英節的撫恤賞賜下來了,讓李家派人去領。
楊氏讓李沐帶李沂去。
李沐二人到了軍營,得知賞賜是六十貫銅錢,五十匹絹,還有二十畝地,另有撫恤金二十貫。
這封賞對于這樣一場中小型戰斗來說,已經算是非常豐厚了。
也許這就是李大亮所說的首功之故。
可對于爹爹一條命來說,李沐也寧可多付出十倍、百倍,也希望他能活著。
辦好交割之后,李沐借了輛馬車,準備離開。
這時,一個府兵過來告知李都督要見他們,于是李沐讓李沂將馬車趕回家去,打算自己去見李大亮。
不想,李沂不肯,堅持要同去。
沒有辦法,李沐只好和李沂先把東西運回家,與楊氏打了個招呼,然后再去都督府。
到都督府時,已經過了午時。
好在李大亮沒有怪罪李沐兄弟的延誤。
李沐二人等待通報之后,跟隨一個府兵進了都督府。
在內院見到了李大亮。
當日李大亮在馬背上全身鎧甲,戴著頭盔,看不清楚容貌。
今天才看是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