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聯軍一穩定下來,馬上一個反擊,奪回了新城,若不是西路蘇定方部救援快,安市城也怕是保不住。
這些可以解釋為李沐事前預判有錯,那么新城、安市城之危以后,李沐做為主帥,應該引起重視了吧?
可問題是,到現在李沐依舊沒有任何反應,除了占領漢州之外,西、南兩路甚至連一場有規模的戰斗都沒有。
這讓李世民很懷疑李沐的動機。
正好,李勣的求援信讓李世民洞察了李沐的用心。
調大軍入遼東,長安的實力就會隨之減弱。
如此,李世民能遂了李沐的愿嗎?
絕對不可能。
可問題是,李世民不能將這些猜測,公之于眾。
都說是猜測了,沒有證據去指摘一個領兵在外,為國征戰的攝政王。
李世民自己都覺得太過離奇。
所以,李世民只能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咽,可就是不肯松口向遼東派出援兵。
朝野間物議紛紛,風言風語傳遍了整個長安。
就算是李世民一派的官員,都對此不滿。
大唐以武立國,游俠成風。
這也是大唐軍隊戰力強大的原因之一。
就算是文臣,都能弓馬騎射。
政見不同,或者和為其主。
但在國戰之時,面對外敵,所有人的愿望是相同的。
那就是萬眾一心。
這就象兩兄弟在一個鍋里爭食吃,鬧得不可開交。
可如果此時有強盜進來,要砸了這鍋。
兄弟倆要做的,就是先合力將強盜趕出去,然后繼續爭,否則兩兄弟誰也沒得吃。
這道理,稚童都能明白,何況是朝堂上的肉食者們。
所以,今日大朝,商議的重點就是出兵遼東救援李勣所部。
李世民確實急了,雖李治未成年,但還是把他叫來聽政了。
朝議開始,御史大夫魏征一馬當先。
“自戰爭開始以來,遼東英國公所部,以二十萬對抗三十五萬高句麗、靺鞨聯軍,浴血歷戰,將士用命,奪取高句麗新城、安市兩個重鎮,卻因兵力不足,被敵奪回新城,安市城也險些易手。雖后有薛萬徹、薛禮二部六萬人救援,奈何兵力依舊只有敵軍六成。為大唐社稷計,臣懇請陛下速派援軍。”
李世民陰沉著臉,不置可否。
韓仲良出列奏道:“民部已經額外籌措軍糧二百萬石,足以應對這場戰事。”
馬周奏道:“長安至遼東直道已經修建完畢,若陛下派出援兵,最多五日就可抵達遼東城。”
隨著魏征、韓仲良、馬周三人的啟奏。
十幾個御史一齊出列道:“遼東戰事關乎大唐社稷,望陛下三思,以天下為重。”
越來越多的朝臣出列附議。
局勢形成了一面倒的格局,連刑部尚書劉德威都上奏道:“遼東城二十余萬大軍和千萬百姓,皆是陛下子民,遼東大片的疆土皆是王土。若陛下坐視生靈涂炭,豈不寒了天下人之心?臣懇請陛下派遣援兵。”
李世民的臉色越來越白,他實在忍不住心中的憤怒,尖聲道:“李沐狼子野心,莫非諸公都熟視無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