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道亂世出英雄。
每逢世道亂了,就會有英雄出世。
而英雄每每出身草莽。
茂州,貞觀八年改南會州置,治所在汶山。
汶山以西約五十里有個小鎮。
有民三百二十戶,一千二百余人。
鎮東南有座小山。
山腳有座廟,廟邊住著一個屠夫,叫池一刀。
自隋以來,民間工種傳承皆有籍可查,是為承嗣。
如軍戶的兒子是軍戶。
木匠的兒子是木匠。
鐵匠的兒子掄鐵錘。
殺豬的兒子,自然是屠夫了。
名叫“一刀”,說的不是他武藝超群,一刀斃命。
池一刀原本叫什么,已經沒人知道了。
百姓之所以叫他池一刀,是因為池一刀賣肉,一刀下去,斤兩之差絕不會超過一錢。
池一刀名聲不好,在當地就是個潑皮。
但這不影響他身邊常有朋友。
諺語有云,仗義每多屠狗輩。
池一刀為人仗義。
從十歲開始跟隨他爹殺豬,至今已有二十五年頭。
在鄉里只要遇到不平之事,他便能拔刀(殺豬刀)相助。
所以,鄉親們雖懼他是潑皮,倒也不厭憎他。
二十五年千篇一律地揮刀,也造就不出一個將軍來。
從工至師,再至匠。
池一刀此生,最多也就是個殺豬大匠。
匠與將,是有分別的。
想從匠轉化成將,如同天壤之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殺人與殺畜生完全不同。
這其中需要太多的機緣了。
可黨項、吐蕃和叛軍給了池一刀這個機緣。
村落被焚燒,鄉親被屠殺,財物被掠奪,婦女被羞辱。
而池一刀,從他將用了二十五年的殺豬刀,捅進吐蕃士兵后背,刺了個對穿的那一刻起,機緣就悄悄來到了他的面前。
這世間有很多種人。
有些人至死都不敢反抗。
有些人天生就腦長反骨。
而有更多人,需要有人領頭,才敢反抗。
池一刀就成了那一個領頭之人。
整合敵后自發抵抗者,收攏叛軍逃兵。
開始只有七人,到如今一萬余人,池一刀變成了池大帥。
從此沒有人敢再直呼他池一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