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干就干,陳江河拿上靚坤交給他的外匯券,跑到友誼商店門口找人換成人民幣,就開始了自己在北京的“貨郎生涯”。
外匯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是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人民幣憑證,并不是法定貨幣。
外匯券無論面值大小,其背面均為中英文對照的“本券的元與人民幣元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國境內指定的范圍使用;不得掛失”。
第一批外匯券的發行時間為1979年,自1980年4月1日開始流通。
所以,靚坤兌換的也是第一批外匯券,
陳江河還留了一個心眼,并沒有把所有的外匯券都兌換掉,而是帶到了郊區試水。
嘗試使用外匯券收購農產品,回到市區靚坤租下來的小院子之后,陳江河喜滋滋地對靚坤說道“倪先生,用外匯券收購農產品,比在友誼商店門口兌換成錢更劃算。”
靚坤說道“當然了外匯券雖然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像是賓館、友誼商店、免稅店等等;但是也只有在這些地方,才能買到高檔貨什么人頭馬的洋酒、萬寶路香煙、彩電、瑞士手表。作為出入友誼商店的特殊通行證,外匯券受到人們的追捧也是應該的。所以,現在外匯券是特權貨幣。就像一個在中國大學教書的美國大學教授說的那樣,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
陳江河問道“那你還有多少外匯券趕緊多兌換一點,能賺好多錢的。”
靚坤說道“沒有了,除了留下了全套面額1666元作為紀念之外。”
陳江河問道“作為紀念錢還能當作紀念品嗎”
靚坤把自己收藏的外匯券拿出來,說道“你看票面上中國銀行這瀟灑秀美的幾個字,出自書法大家郭沫若之手。全套外匯券的面額分為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個券別。100元券以灰黑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70x170毫米,正面以長城作主題,萬里長城,延綿萬里,景色壯麗,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50元券以紫紅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與一百元一致,正面以桂林象鼻子作主題;10元券,以藍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66x164毫米,正面以長江三峽作主題;5元券以褐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62x158毫米,正面以黃山風光作主題;1元券以綠色、淺綠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58x152毫米,正面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作主題;5角以紫色、淺黃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52x134毫米,正面以北京天壇作主題;1角以褐色、淺黃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48x127毫米,正面以黃果樹瀑布作主題。外匯券完美的設計構想、獨特的雕刻繪畫風格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完全可以作為文物收藏。和郵票、古泉其實沒有什么差別的。”
陳江河說道“我還以為只有以前朝代的東西才算得上文物呢”
靚坤說道“你這個看法不全面。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比如一塊古代的石頭,時間是夠久的,但是你能說它是文物嗎而當代的東西,如果它已經成為歷史,不可能再重新創造,那它也是文物,比如當代書法家寫的字,畫家畫的畫,等這個書法家、畫家死了,價值肯定會上升的。”
陳江河由衷地贊嘆道“倪先生,你懂的東西真多”
靚坤謙遜地說道“我所知的,也只是一些皮毛。你如果想要在這一行里面賺大錢,確實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這一行的水深得很,我勸你還是算了吧。老話說得好,做生不如做熟”
這一段時間,陳江河不管是下鄉收購農產品,還是在市區出售農產品、倒騰文物,靚坤都讓林耀東、林耀祖、林耀華三兄弟還有駱玉珠跟著陳江河一起。
倒不是怕陳江河卷款潛逃,而是讓他們也跟著學習怎么做生意。
跟著陳江河鄉下城里來回穿梭、走街串巷,駱玉珠是沒什么意見,倒是林耀東、林耀祖、林耀華三兄弟有些怨言。
林耀東找到靚坤,說道“阿坤,我不愿意再跟著陳江河當貨郎了。”
靚坤問道“為什么給我一個理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