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女眷日日求神告佛的,各自保佑兩人高中。對于葉家人來說,書林在武將中位置已高了,還有爵位可襲,若是玉堂又混進文臣圈子,葉家就還能興盛五十年。
當下主持科考的是禮部尚書張元英,副主考御史大夫李謙、翰林院大學士劉玄同。王知敏知道這幾人,記憶中趙玨登基,這幾個人也得到提拔,各自都當過考官。
所以之前王知敏還回憶他們當考官時出過的一些試題讓王知敬模擬考。王知敬見她一個小女孩,但是出題時還有模有樣的,也就練一練筆。
王知敏覺得記憶中王知敬今年能中進士,如今有她的猜題中獎率還是提高的,考中機率更高才對。
但是王知敏沒有想到書穎雖然不明著插手任何朝政,但是趙瑋讀了她幾十篇精妙角度的策論,對于取士的偏好就有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趙瑋身子雖然不好,但他是有野心和進取心的男子,除了面對書穎時因為自己身子不好有些自卑,他實際上精明得很。
趙瑋不直接插手省試,但是對主考、副主考們有所要求,就是他表示朝廷要取什么方向的人才。
幾大考官不知趙瑋讀過書穎的策論,皇帝對科考取士有需求偏向,他們并不會有什么意見,會謹慎配合皇帝的志向。出題時他們這群士大夫自能故作高深,不會直白地告訴考生,他們取士傾向。
有書穎這只大蝴蝶的間接影響,王知敏給王知敬的幾個模擬題一個都沒有中。原來策論考試列舉了隋唐征高句麗的一些史料,讓考生擬論。
王知敬拿到這題時,想的是想寫止戈休養的方向,因為本朝一直以來就是破財消災。
倒是玉堂看到題目時,雖然發現也沒有和書穎出題一模一樣的,可到底有所相通,書穎寫的策論都是偏向進取之策。
于是玉堂下筆有如神助,套上一個喜歡的模版后寫出策論,又酌情或精練、或潤色,用上讓人眼前一亮的高分句。
趙瑋延襲了先帝時期的詩賦和大義的題,但是詩賦和大義題的比重分值減小了。詩詞和大義加在一起的比重才四成,所以說策論得高分者基本能中。
趙瑋覺得馬上廢除詩賦這種治國無用的東西會太過得罪一幫讀書人,并且出題也不精研文字游戲了。
趙瑋只要求他們填空古詩詞,也是題海,最后命題讓考生寫或詩或詞一首,并且無病呻吟的立意的不取,只取憂國憂民、樂觀向上、銳意進取的正能量的。
至于大義就是考經典字句的填空和問題理解,這部分的考法是差不多的,同樣是題海。
九天七夜,其間轉場兩次,因為天熱,轉場那晚可以按規定去特定的地方洗澡。終于到六月六日,本界科考結束了,玉敏、劉浩凌三人親自去接玉堂。
玉堂出貢院時已經腳步虛浮,只想洗澡后大吃大喝一回。劉浩凌一看到他就迎上去,追問“怎么樣難不難考”
玉堂嘆道“你說呢”
劉浩凌分外恐懼,因為這也是他將來的命運,嘟囔“那怎么辦呢”
“能怎么辦回家了。”
正在這時,韓澈也同樣腳步有點虛浮著出來了,看到他們的馬車就過來招呼。
玉堂、韓澈、劉浩凌互相作揖,便約好過幾日再一起聚會。等到王知敬湊過來時,玉堂冷冷淡淡介紹他是太原王氏嫡支三子。
韓澈才反應過來,做了自我介紹,王知敬聽說他是韓相公家的二公子,眼里都亮起來,格外客氣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