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時外頭的腳步聲響,就有黑色制服,胸彰、袖標上繡著類似龍的“飛魚”圖騰的侍衛進來,有人高呼“皇上駕到”
所有人不由得立正恭迎,不一會兒,就算穿著三軍總司令軍制服的窈窕美麗的女子在一群軍官的簇擁下走進來。
她戴著總司令的女式帽子,額上的帽徽章是她設計的大夏“國徽”。
圖騰中是一條青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龍前兩爪,一爪抓筆、一爪持竹簡,代表華夏禮儀之邦和歷史文明傳承;后爪一爪握劍、一爪抓著箭支,代表尚武自強,犯華夏者雖遠必誅。
青龍身體部分則被五色彩條旗遮住,代表五行皆容、五族共融。注中國歷代王朝都有對應的五德,如明朝堅信是火德,尚紅也不僅僅皇帝姓朱的原因,而清朝是水德,水滅火,清朝的黑色、石青色是很代表身份的,從服色就能看出來。
徽章外圍一圈圍著十七顆小星星代表目前大夏疆域的十七路,如果將來增加疆域就加星星。注此文為架空北宋時期背景,因為北宋有十五路行政區劃,而書穎打下西朝,當作將其劃為兩個軍路。
這個設計,書穎融合了現代設計的理念和元素,這方案一出,文臣武將就都很喜歡。生產徽章的工廠的生產能力慢慢更上來了,文職官員、士卒將來也能佩帶。書穎這個大夏王朝的國旗也是化用這個徽章。
作為皇帝,書穎的肩彰、授帶更華麗一分,她腰間還帶了改良唐橫刀的黃金戰刀和最新改良的短火槍。因為鋼鐵產量上升、猛鋼開始大量生產,不但可以鑄炮,也可以鑄刀。
書穎以唐制橫刀為母本、以設計師的高審美、工科學霸和武學高手的基礎設計了“葉氏戰刀”。
軍改之后國防軍的軍官都以“葉氏戰刀”為指揮刀和隨身冷兵器,這制式的橫刀讓習武之人愛不釋手。
就算對趙氏有香火情的將領也拒絕不了“葉氏戰刀”,從軍改后編制、軍銜、禮儀、地位到服裝、兵器,處處都是書穎的痕跡。無人可以否認是因為有了天才女皇帝,大家才有更先進的各種東西。
將領與皇帝一起開會,不得特許,不能帶佩槍和戰刀進來的,但是書穎是皇帝,到哪里都能佩刀槍。
“敬禮”
所有將領都直起腰背、拿出十二分精神,舉手敬了軍禮。軍改后軍人下跪的場合極少,參與祭祀太廟、大朝會因功正式在大殿上受封受賞等為數不多的場合要跪。
因為書穎說下跪代表著投降,軍人常跪常彎腰不吉利。時人本來沒有明清兩朝那么愛用跪禮,書穎這說法聽起來也有點道理。
書穎走到軍事會議大長桌上首,摘下帽子放在桌旁,坐了下來“你們也坐下吧。”
幾十位將軍依照軍銜、實職、資歷極講究地排位入座,脫下帽子在桌上擺成一條直線。
像頗超阿綽、野利護都這種少將軍官,雖然也算受重用,可是坐不到前桌,只能在后面的加座上入座,帽子放在旁邊的案幾上。還有些小參謀、秘書、文書等小官只能在一旁站著。
書穎道“這么多人力和物資調動,難免機事不密,北朝去年時就知道我們會打,或者幾年前他們就預料到了。此戰想恐怕難以打個出其不意,接下來很多硬仗。”
“皇上,我們就是打硬仗的”
“我們獨立第27軍不怕硬仗,臣代表27軍請為首戰的先鋒軍”
書穎淡淡勾了勾嘴角“別急,聽軍情局的馬上校匯報一下燕云的一些情況。”
馬上校正是馬五郎,從前因功封校尉,就負責一些軍情和聯絡的工作,軍改之后他就任軍情局的局長,直屬總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