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穎道“朕活著時還好,他不會聽外人的話復辟,但是朕死后,他或許為了穩定朝堂,收攬權力,會選擇復辟。這個復辟雖然不一定會致我葉氏一族到死境,可是朕和我們葉家幾十年在科技、經濟、軍事上的積累都會被一群舊文人所剝奪。
你天真地以為,他們只復辟,我們靠自己本事賺的基業會保住嗎那群守舊文人根本就不懂技術、不尊重技術卻比我們更貪孌,或許剝奪工匠的技術知識產權和幾十年積累的資產權益,把工廠化為文人私有、再自我減稅,天下財富再多也被他們不勞而獲,國庫卻像以前一樣空虛,很快就內憂外患。
只有朕也有非趙氏血脈的后裔才能抑制復辟的可能,熙兒和然兒若都不想姓葉,朕還有別的孩子。霆兒他們和朕別的血脈團結一心,才能保住葉氏天下,才能讓朕和你的后代保住朕借科技經濟知識花幾十年之功所創造的財富能利于葉氏家族后世富貴,也能利于國家財政。大哥,你明白嗎”
書林心頭砰砰直跳,他從小到大都明白自己和妹妹的差距,可這回他順利帶兵從西路攻打中京,又在關東和女真打過多達十幾場的滅族之仗,他覺得自己的才能沒有那么差。
現在又發現他這點才能格局和妹妹還是差遠了,他對待這件事只看到了朝野肯定會非議,想勸妹妹退讓。妹妹看到的是大夏的未來富強和葉氏一族后人的前程。他深刻地明白了,葉氏一族只有跟著妹妹干才能未來的輝煌。
書林深吸一口氣,點頭道“皇上言之有理,是臣想岔了,臣的格局太低了。皇上只有多生幾個非趙氏血脈的孩子,葉這個姓氏在皇上的繼承人心目中才會更有價值,更加尊貴。
因為臣、玉堂兩房人的后人,皇甫守之、李昭隱乃至天下能工巧匠,只會擁護堅持姓葉的皇太子。皇上若只有先帝的孩子,萬一熙兒他們被人忽悠得不想姓葉,就讓我們葉氏后人處于被動,沒有別的選擇。”
就像當初書穎難以在民間自立,而要先走后宮路一樣,將來如果葉熙一軟弱選擇復辟趙氏,靠葉霆他們舉義維護大夏正統是不行的。
葉熙那時肯定坐在大位上,而他真正身負著書穎的血脈,侄子打出為了姑媽正統的旗號來討伐姑媽的親生兒子,也是名不正、言不順。
除非葉霆他們的能力勝過葉熙他們很多,在書穎離世之后,他們掌握了朝局軍政大權,那么就是葉霆他們奪位,無所謂趙氏復辟了。依照現在看來,葉熙沒有那么廢柴,資質不會比葉霆差,所以葉霆以侄子身份奪嫡的機率很小。
書穎嘆道“你明白就好,朕就算不納人,也是要生孩子的,那還是納人得好。”
書林的眼神堅定起來“不論如何,臣只希望皇上好,皇上做什么決定,臣不支持你,又讓誰支持你呢”
書穎神色溫柔起來,像從前一樣“只有大哥與我是一母同胞,我們一起守墓學藝,一起長大。可惜母親看不到今天了,等新都和葉家帝王宗廟建好,咱們就給母親修陵。”
書林對待玉堂、玉敏已經毫無芥蒂,只把他們當葉家的弟弟妹妹來團結,也支持書穎當初追封安陽郡主當了貴太妃。但內心深處對崔氏有所虧欠,這事也早在他心中。
談了這些家事之后,書林問起公事“現在總參部決定調哪幾個集團軍回關內了嗎”
現在全國精銳盡在東北,關內和西北相對空虛,長期下去是不行的。就算軍人在東北都分到地,分到個人名份上也要到明年。不在這里駐守的軍人可以讓兒子或父親來耕種,或者退伍后耕種。
書穎沉吟片刻,道“霆兒、雯兒既然到了關東,大哥不如多駐一年,到后年更將再回京。大哥的年紀、級別都遠超可以家屬隨軍駐地的最低標準了。”
書林雖然也有些想老婆了,可是說“關東冬天真的很冷,我擔心夫人身子骨受不住。丹珠是西北人,馬背上長大,身體素質素來很好,她要是愿來,就讓她來吧。”
書穎笑道“只怕嫂子覺得自己受得住不如這樣,你要是不怕奔波,十一月完成了生產的事后,回京述職,趁此和嫂子聚聚過個年,到二月冰雪消融時再快馬趕回。趕兩個月的路,休息一個多月,值不值得,就看你了。”